桐政办〔2022〕24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产业集聚区、桐柏化工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县政府有关部门:
《桐柏县2022年地方特色农业保险工作实施方案》已经县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2022年4月7日
桐柏县2022年地方特色农业保险工作
实 施 方 案
为贯彻落实中央支农惠农政策精神,不断提升农业保险服务水平,助力桐柏特色农业发展,根据河南省财政厅、农业厅《关于印发农业保险支持农业“四优四化”发展的财政政策措施的通知》(豫财金〔2017〕63号)、南阳市财政局、农业局关于印发《南阳市地方特色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宛财〔2018〕12号)、南阳市财政局《关于延长地方特色农业保险试点时间的通知》(宛财金〔2021〕11号)、南阳市财政局《关于延长特色农业保险试点时间的函》(宛财金函〔2021〕1号)等文件的相关要求,按照中央、省市有关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和“政府引导、自主自愿”原则,结合桐柏县特色农业发展对农业保险的需求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通过开展地方特色农业保险,进一步构建和完善我县农业保险体系,为地方特色农业提供可靠的风险保障,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不断推动我县农业经济高质高效的发展,进而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二、目标任务
以防范自然风险为主,以建立在全国、全省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农业产品为重点,开展特色农业保险工作。
三、保险品种、开展范围
(一)保险品种
结合我县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选定茶叶、油茶、食用菌、小龙虾、蛋鸡、苗木6个品种作为特色农业保险试点产品。
(二)投保人: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均可投保。
(三)保险标的、保险责任、保险金额与费率
每个品种的保额按照物化成本(包括种植成本、化肥成本、农药成本、灌溉成本、机耕成本和地膜成本等)或其生理价值(包括购买价格和饲养成本等)确定,具体保险责任、保额、费率与保费详见下表:
产品大类 | 名称 | 保险责任 | 保险金额 | 费率 | 保费 |
食用菌 | 香菇(袋装香菇) | 火灾、暴雨、洪水(政府行蓄洪除外)、内涝、风灾、雹灾、冻灾、雪灾、爆炸、雷击、异常高温引起的出菇(耳)异常、烂棒等、病虫害。 | 2元/袋 | 5% | 0.1元/袋 |
茶树(叶) | 茶树(叶) | 暴雨、洪水(政府行蓄洪除外)、内涝、风灾、雹灾、山体滑坡、泥石流、火灾、病虫害。 | 3000元/亩 | 1% | 30元/亩 |
在保险期间内,双方约定气象观测站实测日最低气温在0摄氏度(含)以下视为保险事故发生,保险人按照本保险合同的约定负责赔偿; | 3000元/亩 | 7.30% | 219元/亩 | ||
油茶树(果) | 油茶树(果) | 暴雨、洪水(政府行蓄洪除外)、内涝、风灾、雹灾、山体滑坡、泥石流、火灾、病虫草鼠害。 | 3000元/亩,其中1000元/亩(树),2000元/亩(果) | 1.6% | 48元/亩 |
油茶树(果) | 油茶树(果) | 在保险期间内规定的时间,双方约定气象观测站实测日最低气温在-2摄氏度(含)以下视为保险事故发生,保险人按照本保险合同的约定负责赔偿; | 3000元/亩,其中1000元/亩(树),2000元/亩(果) | 1.6% | 48元/亩 |
养殖类 | 蛋鸡 | (一)重大病害:禽霍乱、马立克氏病、传染病性支气管炎、传染性法氏馕病、新城疫、禽流感及其强制险免疫副反应; | 20元/只 | 5% | 1元/只 |
(二)自然灾害:暴雨、洪水(政府行蓄洪除外)、风灾、雷击、地震、冰雹、冻灾; | |||||
(三)意外事故:山体滑坡、泥石流、火灾、爆炸、建筑物倒塌、空中运行物体坠落。 | |||||
小龙虾 | 在保险期间内,双方约定区域内的低温、高温、降水天气指数高于《不同天气指数对应触发值表》中对应触发值时,则视为保险事故的发生,保险人按照本保险合同的约定负责赔偿。 | 2000元/亩 | 6.20% | 124元/亩 | |
花卉苗木 | 苗木 | 火灾、暴雨、洪水(政府行蓄洪除外)、风灾、雹灾、冻灾、暴雪、泥石流、山体滑坡。 | 2000元/亩 | 6% | 120元/亩 |
注:苗木保额是基础保额,具体承保时投保人可以实际种植的树种、规格等方面可以协商保额,保险责任、费率不变,具体可咨询特色农业保险试点承办机构。
四、承办单位
根据河南省财政厅、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关于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承保机构招标结果及有关事项的通知(豫财金〔2021〕51号)文件精神,中原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桐柏县营销服务部(以下简称中原农业保险桐柏县营销服务部)、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桐柏县营销服务部(以下简称太平洋财险桐柏县营销服务部)、永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桐柏县营销服务部(以下简称永安财险桐柏县营销服务部)为我县政策性农业保险承办机构,同时可开展特色农业保险险种,但三个公司不能承保同一险种。
五、扶持政策
根据河南省财政厅、农业厅《关于印发农业保险支持农业“四优四化”发展的财政政策措施的通知》(豫财金〔2017〕63号)、南阳市财政局、农业局关于印发《南阳市地方特色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宛财〔2018〕12号)、南阳市财政局《关于延长地方特色农业保险试点时间的通知》(宛财金〔2021〕11号)、南阳市财政局《关于延长特色农业保险试点时间的函》(宛财金函〔2021〕1号)文件规定,市财政对中原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承保的特色农业保险险种,在省财政奖补的基础上,再奖补县财政到位保费的25%。
为有效推动我县地方特色农业发展,降低广大投保农户因灾造成的经济损失,提高参保意识,把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惠民措施落到实处,争取省市对我县地方特色保险的优惠政策,我县特色农业保费由县财政先预付补贴的95%,农户承担5%,其中贫困户承担的5%由县财政支付;在省市财政奖补资金到位后,抵扣县预付省市承担部分,为确保政策的延续性,承保年限先行确定2年(至2024年3月),到期后根据国家政策和我县实际情况确定是否延续。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有效开展特色农业保险工作,成立以县政府主管领导为组长,相关部门分管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桐柏县地方特色种植保险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宣传实施等工作。各乡镇要成立相应机构,具体负责本辖区特色农业保险工作组织落实和监督指导,确保应保尽保,打通惠农支农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
(二)工作推进
1、组织宣传
各乡镇要配合承办机构参与宣传,充分利用电视、电台、报刊等媒体,深入乡村广泛宣传特色种植保险工作,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风险意识和保险意识,引导农民积极主动参加特色种植保险。鼓励种植基地、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园区等发挥带头作用,组织和带动农民集中投保。
2、保费收取
按照投保自愿的原则,农户保费由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负责收取,登记造册,农户签字,收取完后交由承办机构进行出单。投保清单经乡镇政府加盖公章予以审核确认。
3、承保数据上报和资金支付
保险承办机构和投保人达成承保意见后,承办机构在农户保费到帐后向财政部门申请保费补贴,财政部门按照相关部门核实过的承保数据和承办机构的保费补贴申请,将保费补贴部分直接拨付给承办机构。保费到帐后,保险承办机构向投保人出具保险合同和保险凭证。每年12月底前,县财政部门向省市报送当年地方特色险开办情况和保费补贴资金到位证明材料,申请省财政和市财政奖励资金。
4、加强承保管理和理赔工作
承办机构要切实增强社会责任感,从服务“三农”的全局出发,提供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的宣传、承保、防灾防损、查勘定损、理赔等专业化服务,积极稳妥地做好各项工作。
(1)要定期组织业务骨干及相关人员进行承保及理赔方面的知识培训,加强业务宣传;对符合条件的种植单位或个人办理保险手续;严格承保条件,准确核实投保数量;建立健全理赔服务、报案登记制度,指定专人负责特色种植保险的报案受理、现场查勘、赔案理算和案卷管理工作;及时向农业部门和财政部门报送承保明细表和特色种植保险情况,并对承保数据和保单真实性、承保理赔操作合规性负责。
(2)要充分发挥承办机构的网络、人才、管理、服务等专业优势,以服务质量取信于民,为农民群众提供优质保险服务。应做到惠农政策、承保情况、理赔结果、服务标准和监管要求的“五公开”和承保、定损、理赔“三到户”,落实“见费出单”制度,组织农户集体投保的应制定分户投保清单并及时公示,保险合同要通俗易懂,保险凭证应载明投保核桃的保单号、详细位置、保险责任、保险金额、保费金额、报案电话等信息,高度重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农民群众提出的诉求,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提高农民参保积极性。
(3)要加强农村网点建设,实现保险产品、服务、人员“三下乡”,方便农民投保和索赔。结合作物种植保险发展的实践经验,围绕承保方式、现场查勘、损失确定、赔付办法、防灾防损等重点工作环节,研究制定较为完善的特色种植保险工作机制。
(4)要按照预防为主、防赔结合的方针,帮助农民防灾防损。
(5)要不断优化理赔流程,加快理赔速度,规范理赔行为。要合理公正、公开透明、按照保险条款,做到应赔尽赔、能赔快赔,及时做好理赔工作,确保赔款及时足额直接赔付到户。
5、加强监督检查。
财政部门应会同农业、畜牧等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对特色农业保险开展情况进行检查,对利用农业保险牟取不正当利益、提供虚假材料、虚假理赔、增加农民负担等问题,依据相关规定由有关部门严肃查处。对保险承办机构从合规经营、服务管理、内部控制等方面加强监管,确保合规经营,优质服务。
主题词: | 桐柏县2022年地方特色农业保险工作实施方案 | ||
文号 | 桐政办〔2022〕24号 | 有效性 | 有效 |
发布机构 | 桐柏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发布日期 | 2022年4月25日 |
公开范围 | 面向社会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