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龙乡位于桐柏县东北部,距县城50公里,是三市(宛、驻、信)四县区(桐、泌、确、信)结合部。全乡自然面积170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119个村民小组,198个自然村,总人口1.06万人,耕地面积1.2万亩,山地面积20.9万亩,作为偏远深山乡,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
回龙乡有三大优势。一是“红色”。回龙被称为“红色文化之乡”,这里是中国南方八省十五块红色根据地之一,为中共鄂豫边省委与红军游击队的核心活动区域;在抗日战争时期,是竹沟中共中央中原局的坚实后方,并一度成为豫中、豫南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心;这里先后建立起l4个党政军群团组织。中共鄂豫边省委、信桐确中心县委、龙窝省委紧急会议、中共中央中原局后方医院、军政干部学校、枪支修造厂、被服厂等革命旧址遍布全乡。老区人民作出了巨大牺牲和卓越贡献,铸就回龙成为一座不朽的丰碑。2006年榨楼鄂豫边省委旧址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被命名为南阳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南阳市党史教育基地。二是“绿色”。回龙山清水秀、生态良好、植被丰富,森林覆盖率高达85%,素有天然氧吧之称;辖区大部分位于高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域,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万顷红叶、万亩竹海、千年银杏、百年古宅,山寨群、石门沟、老银洞等景观美不胜收。三是“特色”。回龙物产丰富,特产众多,是著名的“菌药之乡”。作为野生羊肚菌的重要产区,盛产20多种野生食用菌和山野菜;全乡以夏枯草、玄参、天麻、半枝莲为主的中药材种植面积2万余亩;以蟠桃、黄金梨、香椿、泡桐等为主的经济林万余亩;以牛、羊、猪、禽为主的传统养殖,达到了户均一头牛、人均一只羊,回龙牛肉、黑猪、山羊已成为远近闻名的三个特色品牌。
近年来,回龙乡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四大定位”“四大战略”,立足实际,确立了“红色引领、绿色发展、生态康养”的发展目标,实现了高质量跨越发展。
【红色引领 奏响主旋律】充分挖掘红色资源,全力推动老区振兴发展,回龙乡主动作为,围绕打造红色生态廊道,先后对榨楼村道沿线进行改造提升、氛围营造,对榨楼鄂豫边省委旧址进行修缮保护,打造了榨楼红色文化广场、沿河步道,申报实施了总投资429万元的红色美丽村庄项目,新建了榨楼革命纪念馆、纪念碑、红军步道等,为榨楼红色文旅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榨楼鄂豫边省委旧址与确山竹沟中共中央中原局旧址、桐柏叶家大庄中共中央中原局旧址串点成线,形成红色研学旅游循环圈,下一步必将成为一条红色旅游黄金线路。
【绿色发展 振兴富民路】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积极探索、大力推广不毁林、不砍树的羊肚菌人工种植技术,在全县率先取得突破,并发展成为主导产业。目前,羊肚菌特色产业示范园占地达到100余亩,包含多功能大棚、智能化菌苗培育车间、自动化烘干车间,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服务体系全面完善,生态小乡突破发展瓶颈,找准了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迈向了产业振兴快车道。
【生态康养 激发新活力】充分认识老区小乡的不足与劣势,着力补短板、强弱项,下足绣花功夫,一步一个脚印,聚焦基础设施逐步提升完善。省道227回龙段大修完成,10公里战备路全线贯通并高标准绿化;10个行政村中8个村通上柏油路;镇区新建雨、污水管网3000余米,实现雨污分流;所有街道全部铺设柏油路面,并高标准建设人行道,街区美化、绿化、亮化提质改造工程全面完工,彻底改变了山区小乡的落后形象,镇区面貌焕然一新,为红色文旅、生态康养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