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大美桐柏 > 历史文化
北宋桐柏县令韩皓的故事
来源:时间:2024-12-30浏览量:
分享:

范仲淹的玄孙范公偁写了本书,名叫《过庭录》,主要是记载范公偁从他父亲那里听到的北宋士人的一些秩闻遗事,还记录了范家四代人的为人施政事迹,很多内容正史中并未记载,却能与正史相呼应,甚至补正史的不足。这本书中,就记载了一位北宋政和年间的桐柏县令,韩皓。

韩皓,字见素,是许昌人,祖上从河北灵寿迁到许昌,被称作灵寿韩家。韩家自韩皓的曾祖韩亿开始,在北宋一共出了四个丞相,还包括韩亿的儿子韩维。韩维,字持国,是和苏轼,王安石,曾巩等人同时期。王安石《赠韩持国》写道“知公尚忆洛城中,醉里穿花满袖风。花亦有知还有恨,今为红药主人翁。”苏轼写道“韩氏三虎秉枢极,中有一虎似伟节。”韩皓,就是韩持国的侄孙。

因为韩亿有8个儿子,所以现在难以考证韩皓是韩持国哪个兄弟的孙子。韩皓这个人,为人宽仁有肚量,政和年间,担任桐柏县令。在任的时候,恰好遇上黄河上游广武山的黄河大堤决口,情势非常危急,大水很有可能淹到汴京去。广武山在现在的郑州荥阳,北宋年间黄河水患十分严重,河道经常发生摆动,广武堤等堤坝一旦决口,大水就能冲到开封去。朝廷向周边各个郡县发文,要求收集稻草用来修堤,催要的非常着急。但是当时正是中夏,去年的稻草用完了,新的稻草还没下来,朝廷上下感到恐慌不知所措。恰好桐柏西城有封桩用的稻草数十万。封桩是北宋一个特色制度,专草专用,用于军队。当时奸臣李彦管着这些桩草,不让动,谁动就流放谁,导致各级官吏都不敢动用。韩皓把父老乡亲们叫来告诉他们:“现在是盛夏,新旧之交之际,很难弄来稻草,但是朝廷很危急,臣子们急迫的需要收集稻草去救急,如果有什么耽搁,我们这些人该难以立足于世。西城的桩草,虽然严禁使用,我愿意去取出来救急,既能让皇帝宽心,又能造福受水淹的百姓。”桐柏的乡亲都被他的话感动了,韩皓自己带头到仓里去取桩草,最终解决了燃眉之急,水患也逐渐消解。

韩皓私自动用桩草的行为,惹得宦官李彦大怒,准备好好收拾韩皓,但是相关衙门的人知道李彦的心思,办什么手续都要拖延。到了秋天,新稻子下来后,百姓们不分老弱昼夜不停的割稻子,将西城仓缺的桩草给补齐,朝廷对韩皓的责罚于是缓了下来。最终韩皓只是被解免官职,回许昌老家了。桐柏县的百姓于是就在县城北边,建了一个亭子,取名“思韩亭”,每年互相一起拜望怀念他。

范公偁说自己父亲记得很多韩皓施行的善政,此话应当与事实相符,且这些善政必然惠及当地百姓,以至于他被罢官后百姓还要建一个亭子怀念他,但很可惜的是,范公偁只记录下来了这一个故事。

仔细翻看宋史中韩皓的曾祖、祖父、叔伯等人的记载,韩皓这种为皇帝和百姓着想而不顾个人性命荣辱的精神,其实是他们韩家的家风。韩皓能幸免,也许与自己的家族实力也相关。        

思韩亭早已不存在,连这段故事也鲜有人知,但巧合的是,如今桐柏县城北端的土山之上仍有不知名亭子伫立在那里。何不将其取名为思韩亭,一来可以使这位宋朝桐柏父母官的美名真正流芳百世;二来可使桐柏县后来的父母官树立榜样,以史为镜;三来韩皓有担当施善政的精神将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众多桐柏的青年学子。一举而多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文件下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