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小麦播种期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指导意见
播种期是防治小麦多种病虫害的有利时机,做好此阶段的防治工作,不仅能够有效预防烂种死苗,实现小麦一播全苗和保苗健壮越冬,压低早春病虫基数,而且还能明显延迟和减轻小麦中后期病虫危害,减少农药施用量,是确保我县小麦生产安全、提质增效和农药减量增效的重要措施。为做好本年度麦播期病虫害防控工作,特提出如下技术指导意见:
一、麦播期病虫害发生趋势
今春我县小麦茎基腐病、纹枯病等土传病害在部分地块偏重发生,田间菌源充足,加之烂场雨导致部分种子活力不足,小麦出苗和秋苗期大面积发病风险高。据我县近期普查,亩均虫量过1000头,小麦条锈病在我县常发区、早发区的麦田秋苗侵染概率较大。小麦黄化叶病在局部秋苗侵染危害风险高。麦蚜在局部旱地麦田可能造成一定危害。
二、防控主攻对象
根据近年来我县小麦病虫发生特点,今年我县麦播期重点防控对象为小麦土传病害(茎基腐病、纹枯病等)、条锈病、地下害虫和蚜虫,兼治根腐病、黄花叶病毒病、白粉病、麦蜘蛛、吸浆虫等;秋苗期重点防除对象是麦田杂草、条锈病、麦蜘蛛,监测挑治纹枯病、地下害虫、蚜虫、麦蜘蛛等。条锈病常年早发区要密切监测条锈病发生动态。
三、防控目标任务
麦播期病虫防控农业措施覆盖率100%,包衣拌种覆盖率100%,坚决杜绝“白籽”下地,统防统治覆盖率60%以上,秋苗期土传种传病害防效达80%以上。
四、防控策略和关键防控技术
麦播期病虫害防控,要坚持安全、经济、简便、高效的原则,采取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防控病虫与促长抗逆相统一的策略,重点落实种植抗耐病品种、科学耕作栽培、精准种子处理等关键技术措施。
(一)选择种植适用且抗(耐)病虫品种。条锈病冬繁区和春季常发区,应选用对条锈病抗性较好的品种,可选用郑麦1860、郑麦136、百农4199、郑麦7698、郑麦366、中育1268、中育1211等抗锈(慢锈)品种;赤霉病高风险区可选用扬麦、宁麦系列品种及西农511等抗(耐)赤霉病品种,以及新审定的豫农901、豫农902等中感品种、豫农903等中抗品种;小麦茎基腐病发生严重的地区可选用泛麦8号、郑麦136、郑麦7698、开麦18、丰德存20号、丰德存618、丰德秋乐168、洛麦26等抗病品种;小麦黄花叶病常发区可选用郑麦369、郑麦119、存麦16号、丰德存5号等抗病品种。
(二)加强农业措施搞好健身栽培。健康的耕作栽培技术措施能够改善土壤结构和肥力状况,促进小麦健壮生长,构建合理群体,提高小麦抗病(虫)和自身补偿能力,是科学治理病虫害的基础。
一要精细整地。秋作物收获后,及时整地,实行秸秆还田的要将秸秆粉碎切细、深耕掩埋、耙耱压实。旋耕田块一定要耙实,连续旋耕2-3年的麦田必须深耕一次,确保整地质量,减少病虫基数。近年来小麦茎基腐病发生较重的田块,尽量避免秸秆还田,必须还田时应进行充分粉碎,利用秸秆腐熟剂处理根茬加速秸秆溶解,同时必须进行土壤深耕深翻,减少病原菌积累。
二要科学施肥。根据土壤肥力检测结果进行配方施肥,避免偏施氮肥,注意补充钾肥、锌肥。增施腐熟有机肥和生物肥,并加入适量生防菌。
三要高质量播种。针对今年生产实际,要重点做到“适期、适量、适墒、适深”播种,避免播种过早过深,防止冬前旺长和深播弱苗。
(三)全面推行种子包衣(拌种)处理。种子药剂处理特别是种子包衣是防治麦播期病虫害的关键核心技术,是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绿色防控减少农药用量的重要措施,各地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科学选药,力争实现包衣、拌种全覆盖。
对条锈病早发田块,要重点采用戊唑醇、苯醚甲环唑等进行拌种或包衣,可兼治纹枯病、根茎腐病等土传病害。
小麦茎基腐病重发田块,可选用苯醚甲环唑·咯菌腈·噻虫嗪、咯菌腈·噻虫胺、戊唑醇·吡虫咻、吡唑醚菌酯·灭菌唑、咯菌腈·嘧菌酯、苯醚甲环唑·咯菌腈、氰烯菌酯·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戊唑醇、三氟吡啶胺、种菌唑等种子处理药剂。
在多种病虫混合重发区,采用戊唑醇、苯醚甲环唑等杀菌剂与吡虫啉或噻虫嗪等杀虫剂,科学配伍、适量配比,进行混合包衣拌种。根据当地病虫发生的实际情况,选用合理的杀菌剂和杀虫剂配方或复配种衣剂,起到“一拌多效”的作用。药剂拌种或种子包衣时,可以加入适量氨基寡糖素、芸苔素内酯、碧护(有效成分:天然赤霉素、吲哚乙酸等)等诱抗剂和生长调节剂一起处理种子,促进小麦出苗、生根、分蘖和健壮生长,提高植株抗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