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镇固县
镇情概况
固县镇位于桐柏县城东25公里处,东邻信阳市王岗乡,南与湖北省随州市淮河镇隔河相望。镇域内淮河、五里河、毛集河在固县相汇于淮河。固县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周边沪陕高速、焦桐高速、312国道均10分钟可达。全镇总面积122.4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1个社区,18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1万人。
历史沿革
固县镇是远近闻名的历史文化名镇,历史上几度设县,三国魏文帝时期,在固县镇置义阳县,西晋武帝时,复置义阳郡;南北朝时,始设淮安县,南朝梁置淮安郡;西魏属淮州治,后改纯洲,隋开皇十八年在此设桐柏县,宋开宝六年(公元973年)治迁,清道光年间在此设守备营,遂称以“故县”,后改“故”为“固”沿用至今。《三国志·魏延传》载:“魏延,字文长,三国义阳人”,经历史学家考证,魏延故里,位于固县镇魏家小河。在清代,固县镇为桐柏县四大名镇之一,1963年,境内张畈村汉代冶铁遗址被确定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红色基因
固县镇是桐柏县红色革命重要策源地之一,在革命时期血与火的斗争中,涌现出黄发顺、黄家郜、彭中尧等一大批革命先烈。1927年9月,桐柏县革命委员会成立,黄发顺为主席,为全国最早建立的县级红色政权之一。固县镇黄畈村被认定为豫南苏区桐柏首府旧址;固县镇固县村的千年白果树被认定为桐柏农民协会的旧址。
人文地理
固县镇地势西高东低,排水便利,地形以浅山丘陵为主,气候适宜,四季分明。镇域内淮河、五里河、毛集河在固县相汇于淮河,流域面积122.4平方千米,总长28千米,河流为农作物的生长、空气的改善、动物的繁衍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境内矿藏资源种类繁多,储量较大。蓝晶石、莹石、铁矿石、石灰石等形成矿床,犹如金山银山,蓄势待采。国家林业部门于1985年在我镇西北浅山营造的“湿地松”、“火炬松”达7万余亩生态林区是河南最大最珍稀树种基地。全镇可耕面积5.8万亩。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玉米、大豆为主,各类粮食作物均可种植。经济作物以花生、林果、茶叶、药材、蔬菜为主。
民族团结
固县镇是移民大镇,全镇共有移民约5千余人,移民历史悠久,移民类别较多。封建社会、民国及建国后都有移民迁居而来,有明末清初入固的回民及20世纪60年代迁入的镇平、南召移民。固县镇不仅是移民大镇更是我市民族大镇。全镇共有少数民族约2000人。其中有回族、蒙古族、满族藏族人口较多且居住几张,侗族、瑶族等系婚嫁婚娶而入,人口较少。各族同胞和睦共处、水乳交融、互帮互组、共同进步,坚定“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理想信念,凝心聚力擘画民族团结同心圆,携手并肩共筑千家万户幸福梦,让各民族大团结为固县的振兴发展发挥其应有的巨大作用。
发展愿景
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战略的深入实施,固县镇1803户、6105名贫困人口顺利脱贫,桃、茶、畜牧、蔬菜等产业蓬勃发展,群众收入不断攀升,镇村面貌日新月异,社会治安局面平稳向好,今天的固县镇,正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快车道上昂首阔步,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