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暑假都有很多大学生勤工俭学,在体验工作的同时,还帮助父母减轻经济压力。然而,每到这个时期,就会有一些不法分子盯上大学生这个社会经验比较少的人群,从而骗取钱财。日前,记者通过采访,盘点了一些大学生应注意的“打工陷阱”,提醒暑期打工的大学生们,提高警惕,切莫踏入暑期求职陷阱。
“黑中介”陷阱。一些“黑中介”以介绍学生从事暑期工为由收取介绍费,然后提供虚假信息,骗取介绍费。学生一旦发现被骗,要求退款,这些“黑中介”要么继续“介绍工作”,要么只肯退三到四成的费用,而由于学生的暑假多在两个月左右,时间一到,这些学生就得返回校园,没时间跟骗子耗下去,往往就只好接受被诈骗。一些学生被个人或者流动服务的公司雇佣,工资结算方式为按月领取工资,但这些雇主往往在支付工资时会找学生的问题并以此为由将其辞退,不予支付工资,或者找种种理由故意克扣工资。
网络兼职刷单陷阱。“只需一部手机,足不出户就能轻松日赚几百元!”骗子在网上发布高佣金的兼职招聘广告,吸引学生应聘。这类骗局,刚开始,骗子会邀请求职者做简单任务,投入小钱获取回报,取得求职者的信任后,骗子会要求求职者加大做任务的投入金额,接着以未达到任务量、程序出问题等理由要求求职者继续付钱刷单,往往等取不出钱来时,求职者才能意识到被骗,后悔莫及。
警惕“两卡”诈骗。骗子编造各种理由让人出租、出售或者出借自己的银行卡、电话卡或各类互联网账户等,并承诺给与报酬。这种行为很可能涉嫌违法犯罪。学生们的法律意识不强,容易被骗子利诱出售、出租已实名认证的银行卡、电话卡及微信、QQ号。而这些被出租、出售的银行卡、电话卡或软件账号,实际上会被电信诈骗团伙用于洗钱、转移赃款等违法犯罪活动,一旦出租、出售银行卡、电话卡或软件账号,则可能沦为电信网络诈骗活动的帮凶。
本报法律顾问河南先邦律师事务所律师罗中彬提醒求职者,不管是熟人介绍还是自己去找的暑假工作,在正式上班前一定要和公司的财务部门协商好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并且形成“用工合同”之类的文本,以备有需要时维权之用。如果不能签协议,打工时的排班表及工作内容都要注意留存下来。如果领取工资出现麻烦,这些都可以作为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