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柏县位于横跨豫鄂之边的桐柏北麓腹部,是千里淮河的发源地,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早在新石器时期便有人群在这里居住,加上汉末、唐末、明初、清初因多种原因不少流民迁居于此,悠久的历史、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各民族的汇融,使这里产生出丰厚多采的淮源文化。因此,淮源文化是夏商以来孕育在桐柏山淮河源头的一种丰厚而独特的地域文化,是中原文化和楚文化在此长期交融后产生的极具豫南山区特色的多元型复合文化,是华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淮源文化主要指淮河源头的山水文化、历史文化,囊括了桐柏山盘古文化、佛道文化、苏区红色文化及水源及水源地所产生的一切官、儒文化和民间乡土及物产文化。
“禹导淮,自桐柏”,“西导为、东导为淮”(《尚书.禹贡》);“禹理水,三至桐柏山”(《太平广记》);盘古开天地“血为淮渎”(三国吴人徐整《五运历年记》);可以说,从夏商起便萌生了淮源文化。本文谨浅谈其中特色明显的官儒文化和乡土文化。
秦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祭祀名山大川,在淮源极始源头出山处(今固庙村淮井旁)建立了规模宏大的淮祠(东汉移址桐柏县城后,统称“淮渎庙”),自汉朝以后朝廷年年遣官致祭。自此,淮渎庙便成为淮源文化,特别是淮源官儒文化成长的载体。祭祀仪式非常隆重,具有严谨的规距和模式。据清乾隆十八年桐柏县志载:“朝使恭赍御祭文、香、帛至,各官衣朝衣出跪迎。地方官恭捧御文、香、帛安置龙亭内,迎至公所中堂,各官由各门进,行三跪九叩头;叩头礼备鼓乐依仗迎。……钦差祭官恭立宣读祭文时,诸官及从人等则匍匐跪听,行色肃然。”
东汉、元和宋大中祥符年间分别对淮渎庙进行修复。尤其宋大中祥符七年,圣旨光大庙宇,征发唐(河)、邓(州)、许(昌)、颖(登封)四州兵民到桐柏重修淮渎庙。整个庙宇按王公规格:五间戟门三进院落,各种饰物应有尽有,殿堂廊库526间,雄伟庄严。祭田达数百亩,名驰天下。明朱元璋在此立碑,将自己所定的各神号昭告天下;清康熙御笔“灵渎安澜”、雍正亲书“惠济河槽”匾额赐庙;使淮渎庙成为淮源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其祭文和庙中碑文不少都是流传淮源千古的溢美华章。
汉唐以来不少文人墨客到这里瞻仰、吊奠,如汉代张衡,唐代李白、韦应物、宋之问,宋代苏轼、蔡襄、白玉蟾,元代张小山,明代李梦阳、唐寅、王、何景明、李贤,清代的社会名人田雯及先后在桐柏任职的高士铎、李士模、杨三杰、张士瑞等留下的词、赋、诗、文、字等杰出作品,是淮源文化的灵魂,是“源”文化和源头官儒文化的重要体现。
1927年,冯玉祥督豫,提倡“扒庙建校”,把位于县城东部的“淮渎庙”改建为桐柏小学。1998年,由国家淮委会出资在淮源镇秦庙原址重新修复淮祠,使其成为淮河源头的标志性建筑。丈量淮河的实际长度,使从祠内的“淮井”开始。
桐柏的山歌、皮影戏、渔鼓、道情、三弦书及民间的传说、故事是淮源地域内最具代表性的乡土文化,是淮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山歌
淮源乡土文化中山歌的影响最大。这里不少农村的土著农民,辈辈相传,无论男女老少,几乎都能唱几句。尤其是城郊、月河、吴城、淮源、新集这些乡镇,每临春秋,田间地头总能听到山歌声。唱歌听歌已成为乡村田间劳动时消除疲劳的最适用方式。
桐柏山歌有三个特点:一是多。1985年桐柏县民间文学集成时,收集整理出300多首。二是题材广泛,有古人歌、劳动歌、生活歌、情歌、对歌、革命歌等10余种。三是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每首歌都是七言五句,首句还要加“咿”、“哟”、“嗬”、“咳”一类的衬词,唱腔高亢、激昂,自由奔放,曲调高亢悠长,且含沾吴楚音韵,极富抒情。外地人如果不用桐柏山淮源方言唱,那就唱不出应有的韵致和风味。二十世纪60年代后,县文化部门对桐柏山歌做了大量的收集整理工作,并制作节目多次参加南阳地区文艺汇演。1980年、1995年、1998年分别在中央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播出。
2、皮影
桐柏皮影戏属于豫南皮影戏的西路派,是淮源乡土文化中最受百姓喜爱的民间艺术,始于南宋。语言通俗,唱腔优美,在美术制作、唱腔设计和打击乐器等方面都有自己的风格。皮影人子外地高为一尺八寸,桐柏皮影人身高一尺三寸,符合人体立七、坐五、盘三的比例要求。桐柏皮影是四人组合式,一人掌签唱戏,三人伴奏。演出时间多以夜晚为主,一个棚、一块影窗和照明投影用的灯具(解放前用油灯两盏,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改用汽油灯,现在用电灯)。有时掌签的领唱,乐手接腔,气氛相当活跃。
由于皮影戏箱具轻便,演出场地简单,费用小,很适宜山区活动,所以新中国建立前,桐柏县有60余班,可演唱50多个剧目,活动区域广泛,影响豫鄂两省的数十个县市。与山东皮影、河北皮影、陕西皮影并列为中国“四大皮影”。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前,是山区最主要的文娱形式之一,直到二十一世纪初,仍是当地群众婚娶、得子、升学、中彩、病愈等喜事庆贺活动的首选载体。
2001年8月20日,日本早稻田大学博士稻叶明子(女)为撰写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专程到桐柏采访观看皮影戏的演出和皮人雕刻艺术。桐柏皮影传承人岳秀良先后被评为河南省首批民间文化继承人和中国民间文化杰出继承人。2009年3月,桐柏皮影戏被公布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3、渔鼓、道情和三弦书
桐柏的渔鼓、道情、三弦书也是淮源较为古老的文化艺术。曾是地方文艺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社会的全面开放和文化娱乐式样的不断繁荣,在西方朦胧的时代文化思潮的冲击下,人们更愿接受“快餐”式文化,故以上三种形式在当今人们文化娱乐阵地上出现的频率极低,又缺乏执着的年青继承者,已逐渐淡出娱乐圈,近于濒危状态。
4、民间故事、神话、传说
这类当地居民世代相传的口头文学,是淮源文化中不能割舍的组成部分。由于淮源历史悠久,又是多地域移民混居地,因此,这里民间流传的故事内容十分广泛:既有盘古、大禹、淮渎爷(庚辰)、王禅、杨二郎等神话传说和精、妖、怪、鬼等幻想故事,又有孙膑、张良、岳飞、李自成等历史人物的风物传说和故事,还有张三、庞正坤等机智人物故事和歌颂“真善美”、讥讽“假恶丑’’的生活故事以及寓言笑话。月河镇金桥村的曹衍玉(1921-2001)老太太,一人能讲出100多个完整的故事,被当地人戏称为“故事篓子”。1997年,河南省海燕出版社出版了她的故事专辑《金板凳》;1998年12月16日曹衍玉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授予“中国十大民间艺术家”称号,2000年7月河南大学聘其为名誉教授,成为远近闻名的故事大王和农民艺术家。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全国文艺复兴后,桐柏县一些乡土作家和文学爱好者孙建英、梁斌、马卉欣、薛远增、刘剑、赵西学、袁大钦等收集整理出不少优秀的民间文学作品,在省内外以及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对淮源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起到了积极作用。
门板宴
门板宴是淮源文化中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上世纪70年代以前,桐柏农村中,每逢农事繁忙,便要请亲朋好友帮忙。吃饭时由于桌小人多,便摘下门板做桌,大盆上菜,大碗喝酒,大家围在一起,其乐融融。近年来,随着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现象已不多见,但做为鲜明的乡土习俗,她会长久留在人民的记忆中。
2003年以来,桐柏县先后成立了淮源文化研究会、盘古文化研究会、佛道文化研究会和红色文化研究会,分别对域内的各种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开发、利用,取得了良好成果。使丰厚多采的淮源文化成为了推动桐柏县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潜在力量。
淮源文化主要指淮河源头的山水文化、历史文化,囊括了桐柏山盘古文化、佛道文化、苏区红色文化及水源及水源地所产生的一切官、儒文化和民间乡土及物产文化。
“禹导淮,自桐柏”,“西导为、东导为淮”(《尚书.禹贡》);“禹理水,三至桐柏山”(《太平广记》);盘古开天地“血为淮渎”(三国吴人徐整《五运历年记》);可以说,从夏商起便萌生了淮源文化。本文谨浅谈其中特色明显的官儒文化和乡土文化。
秦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祭祀名山大川,在淮源极始源头出山处(今固庙村淮井旁)建立了规模宏大的淮祠(东汉移址桐柏县城后,统称“淮渎庙”),自汉朝以后朝廷年年遣官致祭。自此,淮渎庙便成为淮源文化,特别是淮源官儒文化成长的载体。祭祀仪式非常隆重,具有严谨的规距和模式。据清乾隆十八年桐柏县志载:“朝使恭赍御祭文、香、帛至,各官衣朝衣出跪迎。地方官恭捧御文、香、帛安置龙亭内,迎至公所中堂,各官由各门进,行三跪九叩头;叩头礼备鼓乐依仗迎。……钦差祭官恭立宣读祭文时,诸官及从人等则匍匐跪听,行色肃然。”
东汉、元和宋大中祥符年间分别对淮渎庙进行修复。尤其宋大中祥符七年,圣旨光大庙宇,征发唐(河)、邓(州)、许(昌)、颖(登封)四州兵民到桐柏重修淮渎庙。整个庙宇按王公规格:五间戟门三进院落,各种饰物应有尽有,殿堂廊库526间,雄伟庄严。祭田达数百亩,名驰天下。明朱元璋在此立碑,将自己所定的各神号昭告天下;清康熙御笔“灵渎安澜”、雍正亲书“惠济河槽”匾额赐庙;使淮渎庙成为淮源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其祭文和庙中碑文不少都是流传淮源千古的溢美华章。
汉唐以来不少文人墨客到这里瞻仰、吊奠,如汉代张衡,唐代李白、韦应物、宋之问,宋代苏轼、蔡襄、白玉蟾,元代张小山,明代李梦阳、唐寅、王、何景明、李贤,清代的社会名人田雯及先后在桐柏任职的高士铎、李士模、杨三杰、张士瑞等留下的词、赋、诗、文、字等杰出作品,是淮源文化的灵魂,是“源”文化和源头官儒文化的重要体现。
1927年,冯玉祥督豫,提倡“扒庙建校”,把位于县城东部的“淮渎庙”改建为桐柏小学。1998年,由国家淮委会出资在淮源镇秦庙原址重新修复淮祠,使其成为淮河源头的标志性建筑。丈量淮河的实际长度,使从祠内的“淮井”开始。
桐柏的山歌、皮影戏、渔鼓、道情、三弦书及民间的传说、故事是淮源地域内最具代表性的乡土文化,是淮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山歌
淮源乡土文化中山歌的影响最大。这里不少农村的土著农民,辈辈相传,无论男女老少,几乎都能唱几句。尤其是城郊、月河、吴城、淮源、新集这些乡镇,每临春秋,田间地头总能听到山歌声。唱歌听歌已成为乡村田间劳动时消除疲劳的最适用方式。
桐柏山歌有三个特点:一是多。1985年桐柏县民间文学集成时,收集整理出300多首。二是题材广泛,有古人歌、劳动歌、生活歌、情歌、对歌、革命歌等10余种。三是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每首歌都是七言五句,首句还要加“咿”、“哟”、“嗬”、“咳”一类的衬词,唱腔高亢、激昂,自由奔放,曲调高亢悠长,且含沾吴楚音韵,极富抒情。外地人如果不用桐柏山淮源方言唱,那就唱不出应有的韵致和风味。二十世纪60年代后,县文化部门对桐柏山歌做了大量的收集整理工作,并制作节目多次参加南阳地区文艺汇演。1980年、1995年、1998年分别在中央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播出。
2、皮影
桐柏皮影戏属于豫南皮影戏的西路派,是淮源乡土文化中最受百姓喜爱的民间艺术,始于南宋。语言通俗,唱腔优美,在美术制作、唱腔设计和打击乐器等方面都有自己的风格。皮影人子外地高为一尺八寸,桐柏皮影人身高一尺三寸,符合人体立七、坐五、盘三的比例要求。桐柏皮影是四人组合式,一人掌签唱戏,三人伴奏。演出时间多以夜晚为主,一个棚、一块影窗和照明投影用的灯具(解放前用油灯两盏,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改用汽油灯,现在用电灯)。有时掌签的领唱,乐手接腔,气氛相当活跃。
由于皮影戏箱具轻便,演出场地简单,费用小,很适宜山区活动,所以新中国建立前,桐柏县有60余班,可演唱50多个剧目,活动区域广泛,影响豫鄂两省的数十个县市。与山东皮影、河北皮影、陕西皮影并列为中国“四大皮影”。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前,是山区最主要的文娱形式之一,直到二十一世纪初,仍是当地群众婚娶、得子、升学、中彩、病愈等喜事庆贺活动的首选载体。
2001年8月20日,日本早稻田大学博士稻叶明子(女)为撰写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专程到桐柏采访观看皮影戏的演出和皮人雕刻艺术。桐柏皮影传承人岳秀良先后被评为河南省首批民间文化继承人和中国民间文化杰出继承人。2009年3月,桐柏皮影戏被公布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3、渔鼓、道情和三弦书
桐柏的渔鼓、道情、三弦书也是淮源较为古老的文化艺术。曾是地方文艺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社会的全面开放和文化娱乐式样的不断繁荣,在西方朦胧的时代文化思潮的冲击下,人们更愿接受“快餐”式文化,故以上三种形式在当今人们文化娱乐阵地上出现的频率极低,又缺乏执着的年青继承者,已逐渐淡出娱乐圈,近于濒危状态。
4、民间故事、神话、传说
这类当地居民世代相传的口头文学,是淮源文化中不能割舍的组成部分。由于淮源历史悠久,又是多地域移民混居地,因此,这里民间流传的故事内容十分广泛:既有盘古、大禹、淮渎爷(庚辰)、王禅、杨二郎等神话传说和精、妖、怪、鬼等幻想故事,又有孙膑、张良、岳飞、李自成等历史人物的风物传说和故事,还有张三、庞正坤等机智人物故事和歌颂“真善美”、讥讽“假恶丑’’的生活故事以及寓言笑话。月河镇金桥村的曹衍玉(1921-2001)老太太,一人能讲出100多个完整的故事,被当地人戏称为“故事篓子”。1997年,河南省海燕出版社出版了她的故事专辑《金板凳》;1998年12月16日曹衍玉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授予“中国十大民间艺术家”称号,2000年7月河南大学聘其为名誉教授,成为远近闻名的故事大王和农民艺术家。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全国文艺复兴后,桐柏县一些乡土作家和文学爱好者孙建英、梁斌、马卉欣、薛远增、刘剑、赵西学、袁大钦等收集整理出不少优秀的民间文学作品,在省内外以及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对淮源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起到了积极作用。
门板宴
门板宴是淮源文化中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上世纪70年代以前,桐柏农村中,每逢农事繁忙,便要请亲朋好友帮忙。吃饭时由于桌小人多,便摘下门板做桌,大盆上菜,大碗喝酒,大家围在一起,其乐融融。近年来,随着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现象已不多见,但做为鲜明的乡土习俗,她会长久留在人民的记忆中。
2003年以来,桐柏县先后成立了淮源文化研究会、盘古文化研究会、佛道文化研究会和红色文化研究会,分别对域内的各种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开发、利用,取得了良好成果。使丰厚多采的淮源文化成为了推动桐柏县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潜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