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乡镇信息公开 > 朱庄镇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乡镇概况
朱庄镇概况
来源:朱庄镇时间:2022-12-12浏览量:
分享:

朱庄镇,地处桐柏县东北部,东邻黄岗镇,南连吴城镇,西接大河镇,北与驻马店市泌阳县马谷田镇、盘古乡接壤,下辖九个行政村,有一万三千余人,镇人民政府距桐柏县城21千米,总面积136.1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1.43万亩,水面积1.7万亩,山坡林地面积16.9万亩,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而且朱庄乡自然条件优越,山清水秀,景物宜人,山林茂密,资源丰富。境内的矿产资源有金、银、铁、铅、锌、莹石、大理石等20余种,西部有国家级企业—白银矿,年产白银50吨;中部有全国最大的露天金矿—银洞坡金矿,年产黄金1吨以上。

2020年9月顺利通过国家脱贫攻坚普查验收,全镇840户2775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1.3万朱庄人民携手迈进康庄大道。“十三五”期间我镇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县委、县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党委统筹全局,相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团结带领全镇党员干部群众,紧紧围绕我县“四大定位”、“三大战略”,着力守底线、强基础、补短板、扬优势,全镇呈现经济持续稳步发展、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圆满完成“十三五”各项目标任务。

香菇大镇。全镇香菇种植总量在1500万袋以上,有1100多户群众直接从事香菇种植,年产值1.35亿元,户均仅此纯收入4万元以上。全镇拥有示范种植基地4处、菌种厂1处、粗加工厂1处,初步形成了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发展体系。工矿富镇。镇内矿产资源丰富,有金、银、铁、铅、锌、莹石、大理石等20余种矿产资源,有年产白银50吨的白银矿和全国最大的露天金矿-—银洞坡金矿,吸引了一大批实力雄厚、发展势头强劲的企业选择来我镇投资建厂。林业强镇。朱庄镇山坡林地面积广阔,自然特点“八山一水一分田”森林覆盖率达67.5%,以发展林下经济的方式进行林茶套种“点绿成金”,将自然资源优势,资源优势有效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生态美镇。环境优美,四面环山,山清水秀,历史文化厚重,为我们今后发展绿色、高效、低碳的文旅康养产业奠定基础。板栗大镇。目前,通过老关山板栗基地为依托,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全镇发展板栗4万多亩,发展种植大户200多户,带动从业人员3000多人,年产板栗8000多吨,年创效益3000多万元。2010年汪瑞仁注册成立了老关山板栗专业合作社,现在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进行运作,即可提高农产品价格,又能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项目发力、产业联动,不断拓宽群众脱贫致富道路的宽度和深度。同时积极开发老关山生态观光游,每年吸引省内外数十家单位来此参观旅游;响潭村千亩红桃基地成效凸显,带动58户群众成功脱贫;同时发展小龙虾养殖20余户,艾叶种植57户,茶叶种植80户,为朱庄镇广大群众脱贫致富提供强力的产业支撑。

乡村振兴示范点—粉坊村。粉坊村位于桐柏县朱庄镇北部,下辖11个村民小组,32个自然村,总人口1158,有香菇、珍珠花、油茶等特色产业。粉坊村自然风光优美、生态环境良好。近年来,粉坊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帮助下,充分利用粉坊村丰富的文化资源,以文化产业促发展,以发展带动文化产业,全村特色文化产业呈现出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我村香菇种植规模从2016年60万袋达到2020年151万袋,2021年达到200万袋,种植规模实现逐年递增,香菇产业年产值可达1500万元,户年增收7000元以上,香菇已经成为群众的致富菇,带动全村村民脱贫致富,为脱贫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菌棒使用后自然腐烂增加腐殖质,可以保持土壤肥力,体现了“菇与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技术和生态循环理念,是菇民在实践中的智慧结晶。香菇一代传一代,菇民与香菇相生相伴,融入生活,充分挖掘长期以来形成了浓厚的“艰苦创业、勤劳朴实”的香菇文化。通过举办农产品交流会、做活农产品展馆、打造香菇特色小镇等办法,把香菇文化发扬出去。同时也走好香菇产业的转型升级之路,不仅要也要烹饪、加工、营销香菇,推动生态产品的价值转换。香菇是粉坊人民的骄傲,而香菇所传承的文化也必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魅力,持续给村民带来安心和甜蜜。

粉坊村一直在不断探索文化旅游与各个产业的深入融合,大力发展“文旅+”,培育新产品、新业态、新产业。一是“文旅+产业”。香菇产业发展势头良好,9000多平方米的香菇大棚、装袋车间、锅炉房可供游客参观。自2016年到现在已经种植400亩珍珠花,亭亭玉立的珍珠花是游客观赏的好风景。村两委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发现油茶产业发展基础好、条件优越、潜力巨大,遂上级政府申请油茶苗7万棵,免费发放给村民种植,2021年年初,千亩油茶种植项目全面实施,现今为止,已经种植油茶500亩,打造了十里油茶观光长廊。下一步,将要建成茶油加工车间,游客可以参观、体验茶油加工。深入挖掘香菇文化,大力开发集旅游观光、文化体验、休闲活动、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文化休闲旅游。二“文旅+乡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培育了乡村文化墙、堰塘垂钓、十里油茶观光长廊、450亩五角枫观赏带等一批乡村旅游景区点。下一步,利用村里堰塘,种植莲花,打造采摘、赏花、垂钓比赛、体验特色餐饮等系列活动,打响香菇节、荷花节、油茶节、珍珠花节等一批乡村旅游节庆品牌。三是“文旅+林业”。粉坊村在2019年被国家林业局认定为国家级森林乡村,依托丰富的生态森林资源,下一段我们将开发老曼山800亩茶叶体验园、森林公园等生态旅游产品。四是“文旅+教育”。粉坊村作为全县乡村振兴试点村,依托产业、生态、乡村、教育等优势资源,突出体验性、趣味性、教育性,设计推出了“粉坊村部—香菇基地—新庄民俗”观摩学习线路,吸引南阳高校学子来参观学习。下一步,将加强对村里教育资源的开放,建设研学基地,吸引更多的人来观摩学习。

培育新业态 成就新亮点。“吃住行游购娱”是旅游的6要素,在吃住方面,农家乐最具代表性,这里的农家野菜成为游客津津乐道的原生态美食。一棵古树、一块残碑、一座断桥、一条溪流、一处老宅都有说不尽的故事,村里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绿色发展,以改造新庄、翟庄老宅为基础,以创新民俗体验、发展农家乐为抓手,在争取到村民同意后,利用扶贫资金,对新庄11户老宅进行民居改造,以民俗文化为功能定位,改造后的房屋以“自然味、人情味、乡土味”为特色。形成以青砖、灰瓦、朱色大门为外貌特点的民俗房屋。一走进新庄就能看到村文化墙,来旅游的游客可以体会到一种浓厚的家风文化和党建文化。下一步,大力发展“农业 ”休闲度假游、文化互动游、田园观光游等模式,将建造大型游乐场地,打造“新庄—楼子庄—曼子山—东山河—铁碾盘—学屋庄—流石板”乡村旅游观光十八公里大环线。鼓励民间资本多元投入,以农兴旅、以旅助农,将加快推进“四合院”建设,大力引进,培育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等新型业态,建成更多集“吃住游”于一体的农家乐,让游客能够望见不同的青山、看见不同的绿水、记起不同的乡愁,从而扩展粉坊村的发展道路。

兰花产业发展。后河村地处浅山丘陵地区,气候温和湿润,适宜兰花的生长。上世纪80年代起,当地村民就有闲时上山寻找野生兰花在庭院培育的习惯。兰花村逐渐声名远播,吸引全国四面八方的兰商前来赏兰、购兰。上世纪90年代初,当地兰农深入云南、江浙一带兰花市场广泛考察,学习兰花的种养与培育技术,回乡后大力推广。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多项优惠政策,引导农民发展兰花产业,县里成立了兰花研究会,传播兰花技术,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培育产业新优势。2004年成立桐柏县沁园兰花繁育专业合作社。2006年,开始依托河南省一些科研院所技术优势,对兰花辐射诱变研究,基本掌握了兰花辐射诱变育种技术,一批兰花新品种应运产生。2011年,经南阳市科技局审批,成立了南阳市野生兰花研究中心,实施了5项技术研究。2011年3月起,沁园兰花繁育专业合作社与郑州市某研究所联合进行兰花组培研究,快速形成了产业优势。2011年12月,与北京一科研院所联合研究野生兰花种子快速繁育,并策划工厂化种植发展。还与一家公司联合研究兰花的深加工技术,拟开展无土化规模种植。目前,以后河村为中心,全县成立兰花农业专业合作社20多家,发展专业兰花户200多家,从业农民2000多人,种植兰花20余万盆,年交易额6000多万元,产品远销韩国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在国内享有盛誉。

2010年,桐柏兰花被列为全省6大保护花卉之一。2014年4月1日,第二十四届中国(郑州)兰博会开幕,吸引了来自北京、湖北、山东、河南等省市以及德国、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3000个参展商参展,共展出各类兰花5000余盆,桐柏蕙兰喜获两个铜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文件下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