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面对环保管控、新冠肺炎病毒和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全县工业战线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服外部经济环境不利因素,通过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拓展国内市场需求,消化大宗原材料涨价等不利影响,全县工业经济元至4月份呈现出稳中向好态势。现将有关情况通报如下:
一、元至4月份工业经济运行主要特点
1、工业增加值增速进入第一方阵
元至4月,我县规上工业完成产值38.2亿元,同比增长41%;规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7.2%,累计增速位于全市13个县(市)区第4位,其中当月增速6.3%,位于全市13个县(市)区排名第1位。
2、工业增值税增幅名列前茅
元至4月,我县工业增值税完成9926万元,同比增长31.5%,增速全市13个县(市)区排名第1位,总量排名第2位。其中当月完成722万元,同比下降62.1%(受退税影响),增幅全市13个县(市)区排名第2位,总量排名第3位。
3、工业用电量增幅位居中游
元至4月,全社会用电量完成5.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9%。其中工业用电量完成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8%,高于全市(5.8%)平均工业用电量4个百分点,工业用电总量全市排名第2位,增速全市排名第6位。
4、规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入库税款情况
元至4月,我县89家规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实现37.4亿元,同比增长30.2%,其中销售收入较上年同期提升的企业共有60家,占比为67.4%,增速大于50%的的企业共有39家,销售收入较上年同期下降的企业共有16家。元至4月,我县规上工业企业入库税款实现3.1亿元,同比增长116%,其中入库税款较上年提升的企业共有36家,占比为40.4%,增速大于50%的的企业共有24家,入库税款较上年同期下降的企业共有34家。
5、规上工业企业用电量情况
元至4月,我县89家规上工业企业中,显示有用电量数据的企业82家,有7家企业因并户、停产等原因没有用电量。企业用电量较上年同期提升的企业共有43家,占比为48.3%,增速大于50%的的企业共有19家,工业用电量较上年同期下降的企业共有39家。
6、全县规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情况
元至4月,我县89家规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完成34.8亿元,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较上年同期提升的企业共有64家,占比为71.9%,增速大于50%的的企业共有22家,主营业务收入较上年同期下降的企业共有14家。元至4月,我县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6.6亿元,其中利润较上年同期提升的企业共有56家,占比为62.9%,增速大于50%的的企业共有22家,利润较上年同期下降的企业共有17家。
7、重点骨干企业运行良好
今年以来,我县重点骨干企业生产经营态势良好,主要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元至4月份,重点骨干企业中源化学主营业务收入11.5亿元,同比增长87%;实现利润4.2亿元,同比增长307%;产销率97%。博源新型化工主营业务收入1.8亿元,同比增长12%;实现利润5182万元,同比增长68%;产销率94%。海晶碱业主营业务收入2亿元,同比增长89%;实现利润7436万元,同比增长630%;产销率108%。兴源矿业主营业务收入8539万元,同比增长20%;实现利润3104万元,同比增长34%。确保重点骨干企业的良性运,满负荷生产。
8、企业培育工作有序开展
今年以来,我县强化做好企业培育工作,大力宣传“小升规”各项优惠政策,组织和引导各乡镇(园区)做好规上企业申报入库培训工作。县工信局2022年建立43家“小升规”企业培育库。其中一季度选择19家工业企业做为小升规重点服务培育对象,多次给乡镇(园区)对接,深入企业跟踪服务,重点扶持,帮助协调解决生产经营工作中实际问题,元至4月份,我县新入库规上工业企业6家,其中毛集镇4家,回龙乡、月河镇各1家。
9、一季度满负荷生产财政奖励工作
根据《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河南省财政厅关于做好规上工业企业满负荷生产财政奖励资金申报工作的通知》(豫工信联运行〔2022〕26号)文件要求,为进一步推动我县工业企业复工复产、达产达效。2022年一季度满负荷生产财政奖励资金20万元的企业4家,10万元的企业9家,共计奖励170万元。
二、工业经济运行中存在问题
1、受疫情影响。今年以来,一是物流运输对企业的原材料购进和销售工作产生影响,企业对外发货物及原材料进入困难,物流成本增高,企业有效生产时间减少。二是员工到岗受到影响。企业部分请假人员因疫情节后不能及时返岗,招聘员工难度加大,对生产组织造成一定影响。
2、大宗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企业生产成本大幅增加。因国内外疫情影响,今年以来,大宗原材料价格动荡上涨,外贸出口企业发货受到影响,企业运输成本大幅增加。
3、企业招工难、用工贵问题突出。由于我县大部分骨干企业地处乡镇,地理位置偏僻,企业交通、生活、文化娱乐等条件缺乏用工吸引力。
4、项目建设进度不理想。我县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产业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优质大项目少,在建项目建设进度相对滞后,应建成投产项目未能如期完成,强链补链工作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