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是一种暴发性、气候性病害,可防可控,不可治,必须立足预防。根据目前田间菌源量、主栽品种抗病性、历史发生情况及近期天气预报综合分析,小麦赤霉病在我县流行的风险明显加大,预计今年我县小麦赤霉病部分田块偏重流行。
预报依据:
1.天气适宜:我县4月9-11日、4月16-18日有雨,对赤霉病菌发育有利。
2.田间菌源量大:近年来我县普遍推行秸秆还田,有利于病原菌在土壤中积累,田间菌源丰富。据县植保站3月23日-4月6日调查,水稻玉米根茬带菌率平均16%,田间菌源充足,满足大流行条件。
3.赤霉病菌子囊壳发育进度与小麦抽穗扬花期基本吻合:据县植保站对带菌根茬镜检:3月29日检查子囊壳10个,见0级子囊壳10个,平均发育进度为0;4月6日检查子囊壳10个,0级子囊壳3个, 1级子囊壳7个,平均发育进度为23.3。根据小麦生育期观察,扬花期在4月12-18日,和赤霉病菌源孢子释放期进度吻合度较高。
预防技术措施:
要选择内吸性、渗透性、耐雨水冲刷性较好的持效期较长的药剂,用药量要足,喷液量要达到40-50kg,喷施要均匀。亩可选用25%氰烯菌酯悬浮剂100—150ml或45%戊唑.咪鲜胺悬浮剂30ml或15%三唑酮100克,应优先选用氰烯菌酯、咪鲜胺、己唑醇、戊唑醇等。穗蚜重的田块应加8%高效氯氟氰菊酯13ml或50%吡蚜酮5克/亩。各地应切合实际 ,抽穗扬花期如遇二天以上阴雨天或雾天,首次用药后7天进行第二次防治,以保防治效果。
用药安全:
施药时要注意周围环境,严禁在鱼塘及养蜂处喷施。 防止农药中毒。施药人员在施药过程中不得吸烟、进食、逆风施药。喷药时要戴防护口罩,喷药结束后应及时清洗与农药有接触的皮肤。施药后,妥善回收处置农药包装废弃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