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旅游发展现状
淮源镇地处大别山桐柏山腹地、省委省政府定位的桐柏山生态功能区核心区,是千里淮河的发源地,是全县扶贫开发重点镇、国家和省扶贫开发重点区域。镇域面积171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70%以上,自然地理特点为“七山一水二分田”,辖14个行政村,总人口2.6万人,特色产业为种植业(林果、茶艾、花卉苗木、中药材为主)、矿产品开采加工、全域旅游等。淮源镇生态优良、植被良好,交通便利、资源富集,民风淳朴、文化厚重,近年来,淮源镇高度重视发展全域旅游,全力打造特色小镇,先后荣获 “中国盘古之乡”、“中国木瓜之乡”、“河南省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河南省园林乡镇”、“河南省生态乡镇”、“南阳市四星级小城镇”、“南阳市美丽宜居小镇”等称号。
淮源镇位于桐柏县城西11公里处,境内有312国道、宁西铁路穿境而过,区位优势突出,交通条件良好,基础设施完善,风景优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淮源景区70%的景点位于镇域内,有淮祠、太白顶、桃花洞、淮井、清泉寺、红石崖、泰和寨等著名景点20余处,其中太白顶云台禅寺是桐柏山佛教祖庭、中国佛教主流禅宗的重要流派“白云禅系”发源地,在国内外佛教信徒中具有较大影响。淮源镇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历史遗产众多。在千百年来的历史积淀中,逐步形成了以淮河源文化、盘古文化、佛道文化和红色文化为主体的四大文化,而与这相对应的则是点缀于全镇的历史建筑、古树名木和丰富的民间文化。这里乡土气息浓厚,民风淳朴,民俗千姿百态,丰富多彩,形成了在淮河流域及全国独具特色的淮河源民俗文化,淮河源民俗博物馆内记载和保存的桐柏山歌、皮影戏、淮源渔鼓、门板宴、淮河源地方农事风俗、民间舞蹈和地方戏曲等。近年来,淮源镇高度重视发展全域旅游,统筹协调旅游资源开发,打造淮源核心旅游品牌,注重顶层设计,努力把全域旅游培育成为支柱产业,先后聘请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施研究院对淮源镇发展进行了总体规划、聘请北京中华建规划设计研究院对淮源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进行规划、聘请重庆规划设计研究院对淮源镇旅游产业进行重点规划,规划中坚持“多规合一”,把淮源镇总体规划和旅游产业等详规同步推进,确保土地、城建、产业和基础设施配套,与总体规划布局的定位相符、规模相配、功能相适。
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发展理念,淮源镇探索创新“旅游+”模式,努力打造旅游特色小镇,发挥生态人文旅游资源优势,按照生态观光、养生旅游、休闲度假功能定位,科学规划布局生态文化旅游发展,通过“旅游+”模式,把旅游业与精准扶贫、现代农业、美丽乡村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推动生态观光、美食、农业、文化等产业与旅游业多元融合发展,探索出全域旅游新路径,打造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的绿色引擎。一是因地制宜、因景施策,重点打造全域旅游景观带。主要抓好老湾—陈庄—淮源观光带和清泉寺观光带(老湾——清泉寺——鸿仪河),坚持以点带面,全面铺开。陈庄村主要打造的有满堂河田园综合体,一期50亩规模,主要内容有盆景园、采摘园、步道、亲水景观,民宿及农家院5处,沿线进行绿化、美化、亮化,绿化方面依托现有柏树,增植“桐树”及“四季有花”树种,突出“桐柏”主题,实现四季有花;美化方面进行沿线村庄墙体涂白、主题墙画;亮化方面进行沿线路灯的安装。老湾村曾家老湾传统古村落进行提升,重点打造楚长城遗址、红石崖等景点。二是农文旅融合发展释放乘数效应。以旅游助力农业农村发展,淮源镇围绕清泉寺观光带旅游线路,分别打造了桃花观赏园、桑椹、黄梨、草莓、葡萄、红桃采摘园和十余家农家乐等,形成农旅商一条龙产业链,“旅游+特色农业”让周边的村民们吃上“旅游饭”,实现了家门口转移和增收,加快了淮源镇各村脱贫致富的步伐。三是大力推进“旅游+美丽乡村”建设,实现旅游业和美丽乡村建设互相助力、齐头并进。目前形成龚庄村美丽乡村以“耕读文化”为内涵、仓房村美丽乡村以“粮仓文化”内涵、以传统古村落为依托的老湾村美丽乡村、以休闲观光为主的陈庄美丽乡村等亮点,其中老湾村曾家老湾被评为河南省传统古村落,陈庄村被评为全市乡村旅游示范村、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一村一景、一村一业”特色美丽乡村成效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