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柏县革命文物保护管理
利用情况
桐柏县地处豫鄂两省交界的桐柏山腹地, 是千里淮河的发源地。县域特点是“七山一水二分田”,辖l6个乡镇、2个工业园区,总人口48万人。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后,在桐柏山播下了革命火种,遂成星火燎原之势 。在党的初创时期、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各个革命历史阶段, 桐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英勇奋战、踊跃献身革命事业,付出了巨大牺牲,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全省重要的革命老区之一。
一、桐柏人民在历次革命斗争中建立不朽功绩
在桐柏这块红色热土上,“五四运动”后就有马列主义传播。 1925 年在开封、信阳求学并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金孚光、汪世昌、桂仲锦、周耀杰、李怀玉等奉命回到家乡桐柏,宣传革命思想,发展党员,筹建党组织。1926年2月,周耀杰等建立月河党小组, 不久转为党支部,成为南阳地区最早建立的基层党组织。1927年春,金孚光先后发展金荣贞、喻广谦、段景亭等加入共产党,建立西杨庄党小组, 4月改为西杨庄支部,不久建立桐柏特支,金孚光任书记。接着又建立了桐柏区委、桐柏县委。
土地革命时期,党领导下的武装斗争如火如荼。1928年2月20日,以黄家郜、黄发顺为正、副总指挥发动万名农民围城暴动,攻占桐柏县城,活捉并处死了反动地主武装头子严山谦。1930年6月23日夜,在南阳中心县委指导下,桐柏县委组织领导了武装暴动并占领县城,队伍撤至杨家祠堂建立了红9军第25师第1大队,但不久遭敌伏击被打散。1932年11月、1934年11月、1935年5月分别有贺龙率领的红3军、程子华率领的红25军、高敬亭率领的红28军从湖北转战桐柏,鄂豫边工委书记张星江担任向导带领红25军直达嵩县边境。在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时期,以张星江为代表的鄂豫边省委于1936年1月创建了桐柏山区红军游击队,开展一系列革命活动,桐柏山成为南方8省14块革命根据地之一。1936年农历三月初五, 鄂豫边省委举行平氏孤峰山庙会夺枪斗争取得胜利,但在转移途中遭到民团及土顽围攻,鄂豫边省委书记张星江在姫岭寨突围战中不幸壮烈牺牲,时年31岁。
抗日战争时期,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指引下,很快建立了以竹沟镇为中心的桐柏山抗日根据地。1937年9月,根据中央指示桐柏山区红军游击队改编为豫南人民抗日军独立团,经彭雪枫、王国华、周骏鸣等整编,很快发展到1300余人。1938年2月,根据中央指示将这支武裝改编为新四军第4支队第8团队,开赴皖东抗日前线。1938年9月,在周恩来副主席关怀下,国民党77军副军长何基沣(秘密党员)在桐柏县城建立“桐柏山七七工作团”,任命朱大鹏为团长,深入群众,宣传抗日,组织抗日武装,培训出1250人建立抗日独立大队,加入李先念领导的新四军豫鄂边挺进纵队,为建立鄂豫边抗日根据地作出重要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桐柏又成为我军绾毂中原的战略要地。1945年10月20日,李先念率领新四军5师解放桐柏县城。同时,王震率领的359旅南下支队北上,王树声率领的河南军区部队南下,与5师靠拢,三支部队在桐柏会师。根据中央指示成立了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行署、中原军区,开展了桐柏战役等一系列革命活动。1947年12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实施战略展开,所属第10纵队王宏坤部开辟桐柏解放区,于15日解放桐柏,在平氏镇建立了中共桐柏区党委、行署、军区。同时,建立了中共桐柏县委、县人民政府及区、乡政权, 从此桐柏回到党和人民的怀抱。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李先念、贺龙、彭雪枫、杨靖宇、郑位三、王震、王树声、任质斌、王首道、陈少敏、刘志坚、王宏坤、赵紫阳、孔庆德等都曾在桐柏这块土地上战斗和工作过,豫南工农红军、红3军、红四方面军、红25军、红28军、新四军5师、八路军359旅南下支队、河南军区部队、刘邓大军、桐柏军区部队等20余支人民军队铁流滚滚转战于此,书写了与顽敌殊死搏斗的雄壮诗史。
在20多年前赴后继的战斗岁月中,桐柏人民为党和人民军队输送兵员、干部上万人。在这块土地上,牺牲了包括鄂豫边省委书记张星江在内的革命烈士2000余人,并有万余名参与或支持革命事业的群众献出了宝贵生命。在本辖区内先后曾建立过3个中央级、6个省级、9个地级、12个县级党政军领导机构。桐柏革命根据地如火如荼的革命形势引起毛泽东主席的特别关注,仅在1938年至1948年的10年间,他在发出的诸多电文中,提到“桐柏”或“桐柏山”的就有26处之多。可见一代伟人毛泽东于革命年代非常瞩目战略要地桐柏山的战略家情怀!
二、现存红色文化遗址、革命文物
保护和利用
桐柏县共计革命文物(旧址)66处(不包括已消失)。其中省级保护单位3处,县级保护单位63处。省级保护单位都已经划定保护单位和建设控制地带,立有保护标识牌及界桩、建立档案、根据保护现状维修,目前3处省保单位均免费对外开放,为本县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基地。另有少量县保有保护说明牌,均未划定保护单位和建设控制地带。
三、省级革命文物保护单位简介
1、七七工作团诞生地
七七工作团诞生地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桐柏县新华街53号,原为桐柏县文庙,属明代建筑群。由于遭受人为和自然的破坏,残损严重。现仅存戟门、东西厢房及大成殿。
七七工作团于1938年9月16日在该文庙诞生,此工作团是当时我党在国民党七十七军军官训练团担任教育长的朱大鹏同志指挥的革命武装团体。七七工作团在桐柏近一年的时间里,曾先后组建了“青训班”、“农训班”等革命组织,队伍发展到1250多人,按照中共河南省委指示,这支部队分批开到四星山,交给李先念同志,成为豫鄂边挺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我党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如:李先念、王震、陈少敏等同志都在此生活过。
2、中共鄂豫边省委旧址
鄂豫边省委旧址位于桐柏县回龙乡榨楼村,整体布局坐北朝南,由主院和偏院组成,均为单檐硬山砖木结构建筑,小青瓦屋面,现主院存大门、主房和西厢房。偏院存正房、厢房。2006年被公布为河南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1935年,鄂豫边省委、豫南桐柏山区游击队驻此。1938年9月,在此建立信桐县委,书记王祖宣,后为文敏生。1943年,信桐县委、政府、武装总队设此。
3、中共桐柏区委机关旧址
中共桐柏区委机关旧址为2000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桐柏县平氏镇镇政府院内。原为美国传教士文达能于1914年9月修建的基督教堂(福音堂)后院的一栋两层高的砖木结构欧式住宅楼,其建筑坐西朝东,距东55米处是原教堂,1991年冬因大雪压塌,1992年春,平氏镇政府将其撤除。
1929年,中共平氏支部建立。1933年中共平氏区委成立,下辖江河、牛庄、张岗等21个支部.1934年4月,中共鄂豫边临时工委在平氏镇北菜园召开扩大会议,张星江传达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及中共六界五中全会精神,会议改临时工委在平氏镇后洼村召开会议,改组唐河、桐柏、泌阳中心县委为唐桐泌边县委,原后洼支部书记张西歧任县委书记。秋,中共鄂豫边工委在平氏镇北菜园举办党员干部训练班。1936年3月27日,红军游击队在平氏镇孤峰山庙会上武装夺枪,从国民党地方武装手中夺取步枪8支,短枪5支。1940年1月,中共随(县)枣(阳)地委转移到桐柏平氏、枣(阳)北县委亦随之迁驻于此。枣北县委辖鹿头、张博店、三河店、平氏等5个区委。次年初撤离平氏。1945年中共平氏地委、专署和军分区驻此。1947年10月中旬,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纵队和随军的千余名地方干部奉命南下,沿途路过黄淮天险,冲破敌人在陇海铁路、信阳潢川公路的阻截,行程千里,于十一月二十九日在光山县何畈出发开辟桐柏根据地。十二月9日,突破重围,进入桐柏地区。十二月十三日,十纵党委在浆溪店召开会议,根据中共中央中原局和晋、冀、鲁、豫野战军首长命令组成桐柏区党委、行署、军区领导机构。桐柏解放区由此诞生。
1947年12月13日,根据中原局和刘邓首长命令,组织桐柏区党、政、军、群领导机构,中共桐柏区委员会,桐柏区行署,桐柏军区和桐柏区农民委员会,桐柏区党委书记刘志坚、副书记赵紫阳,桐柏行署主任许子威,副主任刘建荪、具中选、李实,桐柏军区司令员王宏坤,政治委员刘志坚,桐柏农民协会主席王国华。12月19日,桐柏区各机关正式进驻平氏镇“福音堂”自此以平氏为中心,扩大了解放区,直到1949年3月,桐柏区党委,行署,军区奉命撤销,共一年零四个月,作战一千二百余次,歼敌四万余人,解放了桐柏、唐河、泌阳、枣阳、新野、遂平、确山、邓州、襄阳、光化、谷城、南漳、保康等十三座县城和樊城、老河口等重要城镇,建立了四个地委、专署和军分区,三十个县(市)级爱国民主政府。全区面积达五万七千余平方公里,人口约四百万。胜利的完成了中原局和刘邓首长交给的扩大中原解放区,实施战略再开展,“变汉水为我解放区内河”,开辟前进基地的战略任务。为全中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四、桐柏县革命文物下一步保护规划
1、做好全县革命文物整体保护规划;
2、分区域分步骤逐步开展修缮保护工作;
3、以革命文物集中区、重点区为主要修缮保护重点;
4、争取提升一批有较高价值的革命文物保护单位级别;
5、利用国家大力支持革命文物工作的有利契机,因地制宜发展红色旅游,让革命文物火起来,弘扬好革命传统,传承好红色基因。
桐柏县文物管理所
联系人:徐磊 文物管理所所长
电话:186382431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