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宝库、茶香桐柏
资源宝库、茶乡桐柏又是一年采茶季,就是习惯喝毛尖的河南人大部分也不知道挨着信阳的桐柏县也产绿茶——桐柏玉叶。
桐柏是我国茶叶发展的最北适宜区,有宜茶山地面积60万亩,大部分是浅山丘陵区,坡势坦缓,其中山地海拔高度600—800米之间,土层深度达50厘米以上,有机质含量1—1.5%,PH值呈微酸性。所产茶叶氨基酸、芳香物质含量高,茶多酚、咖啡碱含量适中,叶色翠绿,富含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具有天然有机茶的独特品质,被中国茶科所专家誉为“淮河上游的小江南”。
桐柏玉叶是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的特产之一,茶叶的一种。桐柏山主峰海拔1140米,大部分山区长年云遮雾绕,森林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达2万单位以上。桐柏土壤和气候条件适合茶树生长,种茶历史悠久,茶叶自东周时期传入(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50年),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桐柏玉叶茶产于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云雾缭绕,茶园群山环抱、温差大、树木和野花常年多见,小气候特别的老茶区——桐柏山主峰太白顶东侧的金台观、水帘洞、桃花洞一带,和桐柏的‘三湾’——程湾、王湾、西湾主产茶区域。上世纪60年代,在县城东南的金台、翠屏二山建国营桐柏茶场。
桐柏玉叶的出现并非偶然,桐柏县地处桐柏山腹地,是千里淮河的发源地。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土质疏松肥沃,茶树在幽幽苍谷中饱受高山云雾的滋养,孕育出好茶。茶树芽肥叶嫩,芳香物质、氨基酸含量高,茶多酚、咖啡碱含量适中,最具名茶品质。桐柏山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造就了桐柏山茶特有的品质和风味。
桐柏种茶历史悠久,据陈椽《茶叶通史》、庄晚芳《茶树栽培学》等专家论著论述,茶叶自东周时期传入(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50年)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唐朝时桐柏已是闻名茶区,宋朝时为全国十三大茶场之一。1986年被评为河南省优质茶,1997年被评为河南省获奖名茶。1986年被评为河南省优质茶。1997年、1999年先后被评为“河南省名茶”,2001年在中国农业国际博览会上被评为名牌产品,2002年被评为“河南省十大名茶”。2004年9月,“桐柏玉叶”先后通过省农业厅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和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准予在产品和产品包装上使用全国统一的无公害农产品标志。
桐柏玉叶由水濂玉叶改名。桐柏玉叶,扁平光滑的外形独树一帜,精湛的工艺制作后,芽毫隐藏,色泽绿翠油润,汤色黄绿、清澈,滋味鲜甜、醇厚、香高持久,叶底嫩绿、明亮。
其工艺流程为:采摘——摊放——杀青——辉锅——分筛——干燥——包装——贮藏保鲜。
采摘:一芽一叶初展,80%芽长于叶,制中档茶采一芽二叶初展。不采病虫叶、紫叶、单片叶,无鱼叶,无磷片,长短一致,用竹篮盛装,不用塑料袋装。
桐柏名片
桐柏县位于河南省南部,豫鄂之交,桐柏山腹地,淮河之源。桐柏历史悠久,西汉始设复阳县,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置桐柏县,沿用至今。
桐柏是盘古之乡。“盘古开天,血为淮渎”。桐柏是人文始祖力破鸿蒙、功成化身之地,是盘古创世神话的发祥地。盘古庙会、盘古神话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5年桐柏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盘古之乡”。
桐柏是佛道圣地。桐柏是中原佛道文化发祥地之一,现有大小寺庙(观)70多座。坐落于龙潭河景区的河南佛教学院是全国六家学院之一、我省唯一的佛教高等院校。
桐柏是革命老区。1926年,南阳第一个中共党小组在桐柏成立。桐柏是著名的革命根据地,曾先后有三个中央级、六个省级、九个地级党政军领导机构在此设立,李先念、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和生活过,1万多名烈士长眠于此。长篇小说《桐柏英雄》改编的电影《小花》影响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1984年,桐柏被确认为老区、苏区。
桐柏是资源宝库。桐柏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生态良好,物种繁多,是麦稻轮作复种制的发祥地,华中地区重要的生物物种基因库,森林覆盖率达50.3%,被誉为“天然氧吧”。桐柏资源富集,天然碱、金、银、石油等矿藏丰富,被称为“全国特大资源宝库县”、“中国天然碱之都”、“中国木瓜之乡”、“河南省优质板栗之乡”,“桐橘梗”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称号。桐柏名胜众多,是连接大别山、伏牛山旅游的重要承接地,楚风汉韵交会融合,兼具南国韵味与北国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