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乡村文化是为了传承
来源:福建日报时间:2018-11-12浏览量:
分享:

  一部反映上杭县泮境乡文化的《福地泮境》日前出版并在当地举行了首发式。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座谈会上,有人甚至将其与人类学家林耀华的《金翼》相比较,意在说明乡村文脉相承的重要性。文学书写只是一种表现形式,传承乡村文化才是根本目的。由此,产生了两点感想。

  小切口大主题。翻阅全书,是以散文、小说等文学体裁来书写,是一部好读的乡村史话;不只汇集了上杭、龙岩本地作家的作品,还吸引了不少知名作家加盟。描写泮境乡村的山川形胜、人文景观、风俗习惯、历史变迁等,大都能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文本因为具体所以生动,因为细节所以难忘。比如,“风灯”是当地一个美丽的传说,经过多位作家不同角度的生花妙笔,不仅“激活”了沉睡的人文资源,而且提升到孝道、道德层面来认识。更可贵的是,“风灯”不仅是当地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还业已成为新时代农副产品行销的商标。

  当下既是物质生产力大发展的新时代,也是精神生活大发展的新时代。新时代需要宏大叙事,但对于小乡村则需要从身边的点滴写起。通过一则则小场景、小故事、小人物,让读者感受乡村的变迁、观念的更新、文明的进步……乡村振兴既是产业的振兴,更是文化的振兴。进入新时代,父老乡亲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越来越多地需要在精神文化层面体现,这就需要我们抓住复兴乡村文化这个切口,以群众喜闻乐见、参与性广泛的方式去引导、推广。《福地泮境》的出版还提供了一个成功个案,那就是在乡贤、乡土、乡愁之间,探寻乡村振兴的文化力量。

  小乡村大文化。泮境乡地域不广,方圆50平方公里;人口不多,7个行政村,6000余人。但在闽西这块红土地上,泮境的历史贡献同样功不可没,为国捐躯的革命烈士就有近160人。出版《福地泮境》,是为革命先烈树碑立传,也是给子孙后代留有交代。

  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在乡村,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重点也在乡村。泮境乡在新中国成立前,可查的文字资料只有“胜运里·半迳”寥寥数字;如今,捧读在手的《福地泮境》则是一部洋洋洒洒38万字的厚书。这是乡贤们两年多来为家乡付出的成果,也是作家们用一己之力反哺“文学的故乡”的一种文化自觉。乡村文化需要整理、挖掘、书写,需要更多人的参与。一个人不论是从乡村走出还是来自城市,他的生命里或近或远、或直接或间接都有一个乡村,心中大抵都有一方念兹在兹的乡土。就像美国作家辛格所言:“我们正生活在一个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根的时代。”如果每个人都能为家乡、为乡村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乡村全面振兴、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大有希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文件下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