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栀花盛开。方知诗圣杜甫感叹“栀子比众木,人间诚未多”之奇。历代诗人咏栀子花诗作何止千百首?明代诗人沈周《栀子花诗》云:“雪魄冰花凉气清,曲栏深处艳精神。一钩新月风牵影,暗送娇香入画庭。”将栀花冰清、精气神采、清香盈庭之美刻画毕现,着实诱人。栀花素雅,朵不大,形奇巧,但它素性如绢、香气馥郁、果实益人却有着与众不同的淳朴风韵,无愧于列入十二月花,绽放七月,令人称道。由此联想到与栀子有关的传说故事依然温馨可人,耐人寻味
传说,栀子花是七仙女之一,天庭中的寂寞让她憧憬人间的美景。于是,栀子花下凡化作了一棵常绿树。正巧一位农民看见了,孤身一人,生活又很清苦,就把这棵小树移回家,百般呵护。小树生机盎然,到了夏天开出了许多清香扑鼻的小白花。栀子花为了报答农民抚育之恩,白天变成女主人为他洗衣做饭,晚上变回栀子花,飘香满院。不久,周围的邻居都知道了栀子花的事,家家户户都种上了栀子。因其是花仙子的化身,花色素雅,花香浓郁,于是就成了世上男女的心爱之花。
传说虽美,稍显虚幻。时至今日,还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实行改革开放之初,村里在鸿雁河东坡岭创办了药材场,组织全村劳力,分片包干,灭荒造林,在几架山坡上平整梯带,大面积栽种栀子,遇上风调雨顺年景,栀子旺长,成活率高,两三年工夫栀子成林。村里选派有责任心、懂技术、会管理的王文湘当场长,他当时五十多岁年纪,头发花白,精神矍铄,带领一班农民种药管山,不避寒暑,劳作不辍,梯带栀子如翡翠,汗水换来满山绿,那气势真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开花时节,满坡放白,香飘十里。入秋结果,满树绿果渐渐变成金黄色,一棵结果上百个,摘着可手,看着开心!趁着天晴,晒上几箔,几个日头便晒得干蹦蹦的,装车拉到集市药材收购铺,一过磅,就查钱,一次卖几百、上千元,挺喜人!除去每年上缴村里的承包金,场里还能有盈余,到年底药农们还有几百元分红,挺实惠的。
村办药厂兴隆,在当地起了示范作用,种栀子蔚然成风。乡亲们都喜欢在房前屋后空地上栽种栀子树,数十棵、数百棵,甚至数千棵不等,盛夏花开香满园,秋来栀子晒满院,能换不少钱呢。所以当地流传着“家有栀子千棵,手头经济活络”的说法。有眼光的庄户人干脆拿出几亩岗坡地全部栽种栀子,建成大片的栀子园,不几年工夫栀林泛绿,杆壮叶肥,开花结果,连年丰收,因此发家致富,不仅吃穿不愁,草房变洋楼,落实改厨改厕,绿化庭院,家电样样有,和城里人没有什么两样。大河镇的魏士云带领全家人在土门村南山开荒种药材350亩,栽种栀子、寸杆、杜仲、山萸肉等中药材,年收入数万元,自己富带动百家农户同走致富路,因此她还被评为省、市“三八红旗手”。有一次,到她家做客,临走时她送我一兜晒干的栀子,说:“栀子败火,你带回去给家人冲茶喝吧。”让我好感动。种药的人不仅实干兴业,待人宽厚大度依然温暖人心啊!
栀子神韵,不仅花果并美,亦有献身精神。栀子四季常绿,花、果、根、叶均可入药,有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之功效。《本草纲目》称其“悦颜色,《千金翼》面膏用之。”栀子花,每年在最炎热的季节开花,历经风雨而不凋,频经历练守初心,一生的守候是最美的寄托,平淡纯朴的外表之下,铸就美丽坚韧的生命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