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时节的安棚,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艾草香。在镇里的千亩艾草种植基地,一株株艾叶青翠欲滴、长势喜人,工人们正在用机械收割,全镇艾草将迎来大丰收。
“照这样子,俺今年肯定能脱贫。”贫困户左桂芝站在自家的艾草地里,一边查看艾草的长势一边掐着指头向记者算了一笔账,“艾草一年能收割三茬,每亩地一茬产干叶200公斤,按市场的收购价每公斤5元来算,一年每亩净收入3000元,在加上政府每亩补贴的1000元,就是4000元,关键是还省工省力,收割后直接卖给家门口的合作社,小小艾草让我家逐渐走上了致富路。”
站在一旁的脱贫户朱道贵说:“我家原来靠种植传统作物收入微薄,一年挣不了几个钱,现在年纪大了,干不动重体力活,种艾比较省事, 政府还帮忙协调收割、打捆机器,自己地里忙完后就去基地帮忙,一天又能挣60元,生活有保障,日子越过越甜蜜。”
村里的种植大户任克伦告诉记者,当前的艾叶正值丰采期,今年的产量较去年又有增长。随着县里和镇里出台的一系列鼓励支持艾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先前持观望态度的乡亲们,都大大燃起了种艾的热情,今年的面积比去年扩大一倍。
在万岗村医草艾制品加工厂,工人们正在将晒干的艾草捆绑、压制、储存。记者走进机器声轰鸣的车间,流水线正有条不紊地制作艾条,这些被赋予更高附加值的艾产品经过包装后将销往全国各地。据该厂负责人介绍,随着“宛艾”品牌的叫响,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雪片般飞来,逐渐扩展到东南亚等国外市场。
近年来,安棚镇党委、镇政府因势利导,抓住当前南阳市打造“宛艾”品牌的有利时机,搭上全县“两叶驱动”发展战略的顺风车,走在前、干在先,加强宣传引导、搞好技术服务、抓好政策扶持,与到户增收项目的实施有机结合,围绕小小艾叶,形成了一条种植、收购、加工、销售的产业链,使艾产业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安棚镇镇长周红霞告诉记者:由政府出资流转土地,在周岗等四个贫困人口集中的村发展千亩艾叶,建成4个艾草基地,为全镇每户贫困户分配一亩艾叶,每亩收益达2000元以上。政府引导,能人带头的示范作用不可小觑,有了帮忙“吃螃蟹”的先行者,原先持观望态度的人也按捺不住了,纷纷到村里、镇里询问艾草种植的相关政策,困扰大家多年的调整种植结构的难题迎刃而解。目前,镇里已经出资购买了艾草收割机、脱叶机和打包机等,为艾草收割和打包出售做准备。“除了艾草种植,我们还打算延伸产业链,计划再建一个艾叶加工厂。”
艾产业的方兴未艾只是安棚镇聚全镇之智、集全镇之力进行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安棚镇党委书记李亚松介绍说:“按照因村制宜、因户施策的原则,立足东果茶、西种养的全镇农业发展布局,确立’长种茶叶短种艾,香菇叠加传帮带,到户增收全覆盖,光伏分红见效快’的发展思路,奠定全镇聚力攻坚的‘四梁八柱’,打好产业扶贫组合拳。”
今年4月,在 “中原茶乡”第二届桐柏玉叶手工制作大赛暨万人品茶活动中,作为后起之秀的安棚春茶以黑马姿态惊艳全场,继在首届夺得金奖、银奖、优质奖和“制茶能手”称号后,又一举拿下三个奖项。专业评委称赞安棚茶叶口味鲜爽甘醇、香气馥郁高雅,汤色绿而清澈,叶底嫩匀明亮,是不可多得之佳品。这是该镇近年来持续打造“鸿雁河”流域茶产业带、厚积薄发培优育良取得的丰硕成果,更是对全镇630余户茶农辛勤耕耘的肯定和鼓励。荣誉的背后是殚精竭虑的谋划和苦口婆心的劝导,更有决策者的敢为人先和排除万难。经过多方奔走,对上争取资金160多万元,在泰山、岭东、陶庄、李湾东部四村打造鸿雁河流域茶产业带,采取合作社带动贫困户的办法,政府买单为贫困户和种植大户免费发放茶籽,累计新发展茶园2500亩以上,盛采期每亩茶叶收益达3000元以上,带动60余户贫困户增收致富。
立足区域优势,安棚镇配套完善水、电、路、渠、林等各项基础设施,集中连片新发展生态茶园3000亩以上,种植补造老茶园2000亩以上,最终在该区域形成7000亩以上有机茶种植基地。同时按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依靠技术创新,抓好标准化生产和质量提升,着力打造一批主题鲜明、富有特色、规模适度、功能完善的乡村旅游目的地。以基地促产业、以品牌促质量、以休闲促消费,进一步提升全镇茶产业与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实现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就业增收,为全镇脱贫攻坚、决胜小康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食用菌产业是“组合拳”的关键一环。去年以来,经多方考察论证后,安棚镇决定建设香菇带贫基地,采取“托管”模式筑牢脱贫保障,先期建设的两个基地可发展袋料香菇20万袋。收益扣除部分人工成本后,40%收益用于当年给贫困户分红,60%收益作为滚动发展资金,用于基地来年香菇种植投入。该模式使贫困户脱贫增收得到有序持续发展,可实现贫困户两次收益:香菇种植分红收益和基地采摘、管理、制袋等务工收益,累计带动100余户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今年,在原有产业帮扶带贫的基础上,政策不减、力度不减,与中源化学集团签订《扶贫开发项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计划建设100万袋食用菌种植基地,项目收益覆盖全部贫困户,以不低于1500元/年的标准兑现分红。
昔日的荒凉岗地,旧貌换新颜。今日的安棚,在茶叶、艾叶和香菇产业扶贫“三驾马车”的驱动下,处处生机勃勃,人人脸上荡着春风,漾着幸福,享受着产业腾飞带来的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