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政〔2017〕88号
桐柏县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桐柏县2017~2018年度农田水利 基本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产业聚集区、桐柏化工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县政府有关部门: 《桐柏县2017~2018年度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施方案》已经县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17年11月15日
桐柏县2017~2018年度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实 施 方 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战略部署,组织和凝聚社会各方力量,扎实推进我县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结合我县实际,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2017~2018年度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十九大会议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以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防灾减灾能力、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与效益为重点。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共建相结合,进一步整合资源,健全机制,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全面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全力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保障粮食安全、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目标任务是:年度新增旱涝保收田5000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5000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8km2,解决农村安全饮水35298人,完成抗旱应急提水工程、农田水利设施项目建设工程、河道治理工程、生态治理工程、土地整理工程等项目建设任务,计划投入资金6.065亿元。 二、工作重点 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要抓住重点区域、重点工程,带动农建工作整体发展。紧紧围绕“引水、供水、节水、治水、保水、蓄水”六个环节,突出抓好5类11项重点工程项目。 (一)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1、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桐柏县2017年冬季和2018年春季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计划解决城郊乡北杨庄村,平氏镇雷庄村,程湾镇苏扒村,安棚镇朱洼村,大河镇李沟村,朱庄镇粉坊村、馆驿村,月河镇罗堂村,吴城镇王湾村、郭老庄村,固县镇新庄村、魏岗村,毛集镇新庄村、石河村,黄岗镇斗秤沟村,淮源镇大栗树村,回龙乡郭庄村,桐柏化工产业集聚区尹庄村,大河镇石佛寺村l4个乡镇l9个贫困村35298人(其中贫困人口6686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桐柏县2017年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总计65处,工程预算总投资3388.77万元。建设内容为:配套水泵63台套、压力罐64套、配套消毒设施65套、建供水站65处、管理房65处、埋设配水管网447.408km、新建入户工程8818套。 项目实施后,将满足广大农民对水质水量的要求,减少传染发病率,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进一步密切党群和干群关系,增强社会稳定性。 2、抗旱应急提水工程。桐柏县2017年抗旱应急提水工程总投资1270万元,主要建设内容为:在三夹河洛河村段新建截潜高喷灌浆防渗墙260m,河道整治120m,河床清淤9261m3,新建集水井2座、l000m3蓄水池l座,堰塘整治1处,新建提水泵站l处,配套400KVA变压器1台套,离心泵2台套,架设IOKV高压线650米,埋设低压电缆110米;在石步河杨湾村段新建集水井1座,100m3蓄水池1座,新建提水泵站l处,配套80KVA变压器1台套,架设10KV高压线1200米,埋设低压电缆350米;该工程铺设输水管线干管总长9.2Km,输水管线分干管总长21.42Km。 项目实施后,将解决干旱情形下新集乡王寨村、洛河村、苏庄村、杨湾村4个行政村5700亩作物播种期和作物生长关键期的最基本用水。可极大地改善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供水保证率,促进农业抗旱能力。 3、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项目。桐柏县2017年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项目批复资金1100万元,其中中央资金550万元,省级资金550万元。共涉及11个乡镇(集聚区)的38个行政村(其中贫困村16个)。建设内容为:清淤整修塘堰77座(其中贫困村32座),主要对塘堰坝体进行护砌,溢洪道和输水洞(或爬坡漏)进行整修、清淤等,最大限度解决塘堰存在的隐患。 项目实施后,将加固塘堰坝体,消除塘堰隐患,增加有效库容,扩大农田灌溉面积,提高粮食和经济作物产量,增加群众收入。受益群众9500人,扩大灌溉面积6920亩,增加粮食产量3570吨,新增产值392.7万元。项目区人均增收267元。 4、河道治理工程建设。2017年河道治理工程总投资1631万元。主要建设内容为:在月河西新庄至岳畈段新建堤防722m,左、右岸护岸5403m,河道支沟口治理483m,新建12座排水涵(左右岸各6处)。项目实施后,将使治理段的防洪标准提高到20年一遇,正常情况下,可保护区域内城镇约3万人口、4万亩农田。防洪减灾年效益约为260万元。 5、水土保持重点项目。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2017年吴月项目区五里河小流域总投资1694.0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330.00万元;省级配套资金364.00万元。项目涉及吴城镇的王湾、陈留店,月河镇的汪庄等6个行政村,规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8.00km2,其中五里河小流域(第三批)综合治理面积328.40hm2,封禁治理面积587.42hm2;月河小流域(第二批)综合治理面积466.45hm2,封禁治理面积2417.73hm2。 项目实施后,坡改果梯133.07hm2,可年增产效益212.91万元,每年拦蓄利用水量能力为116.20万m3,每年保土能力为8.61万t,流域的生态环境将会得到明显改善,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 6、灌区续建配套工程。二郎山水库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工程预计投入资金4950万元。主要建设内容为:干渠1条,长度21.078km,支渠6条,长度36.415km,渠道合计总长57.493km。对影响到干渠、支渠正常通水及效益发挥的378座建筑物进行维修加固或新建、重建,建筑物包含进水闸6座、节制闸15座、退水闸6座、泄洪闸6座、斗门33座、农门76座、倒虹吸4座、渡槽8座、跌水59座、平板桥129座、渠涵3座、渠下排水涵33座、新建3m宽渠顶生产道路21.078km。干渠疏浚、硬化5.75km,支渠清淤疏浚15.675km;新建、改建管理房屋1200㎡。配套闸门142座,启闭机142台;量水设施33套;水位检测系统1套。 (二)生态林业建设 以全面建设淮河生态经济带为目标,以南阳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桐柏创建省级森林城市为载体,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提高森林质量,强化基础保障,弘扬生态文化,增进绿化惠民,实现桐柏山川大地绿色化。完成植苗或直播造林8.54万亩,新增苗木花卉0.3万亩,封山育林3万亩,抚育改造3.5万亩,义务植树80万株;完成城市公园建设210亩,林荫景观街道建设提升3.2公里,创建森林单位2个,创建森林社区2个,新建村镇公共游憩地3处;新建乡村道路林10公里,围村造林500亩,庭园林建设120亩,水岸绿化建设21.6公里(折合648亩),森林通道景观防护林建设36公里,其中省级公路4.4公里,县乡道31.6公里(共折合606亩);推进生态旅游产业和生态文化建设,新建美丽乡村生态休闲旅游区2个,新建桐柏淮源文化展示示范基地1处,完成淮河源国家森林公园基础设施部分提升工程。 (三)涉农项目建设 1、土地整理项目建设。固县、毛集、黄岗、吴城等四个镇土地整治项目第三年度工程建设规模24.6万亩,总投资1.6亿元,主要包括田间道路工程、农田水利工程、土地平整工程、林网工程等,修建水泥道路119公里,维修水泥道路20公里,修建生产路50公里,修建灌溉斗渠46公里、农渠66公里,桥梁27座,涵管343座,坑塘清淤5455亩,坑塘护坡68公里,放水洞662座,出水口662座,漫水桥39座,溢流堰39座,提灌站11座,林网工程2.6万株。围绕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通过对土地进行平整、修建田间道路和过路农桥,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与当地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有机地结合,使项目建成后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土地整理效益最大化。 2、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建设。2017年生态综合治理项目涉及吴城、回龙2个乡镇,总投资1100万元。其中吴城镇投资550万元,拟新建拦河坝1座,提灌站3座及配套设施,蓄水池2座及地管道,农桥1座,塘堰整修15座,道路硬化5.8km,行道树4600棵,茶树60万株;回龙乡投资550万元,拟新建拦河坝1座,提灌站4座及配套设施,蓄水池3座及地埋管道,农桥1座,塘堰整修8座,道路硬化4.39km,行道树4400株,红油香椿37.9万棵。 项目建成后,新增灌溉面积3000亩,改善灌溉面积5000亩,新增除涝面积2000亩,新增节水面积2900亩,增加农田林网防护面积700亩,控制水土流失面积2500亩,优质农产品种植面积2000亩。新增粮食产量42.8万斤,新增其它农产品18.6万斤,项目区农民收入增加总额462.0万元,人均增收2310元左右。 项目实施后,可有效的提高当地的水利、交通基础设施水平,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解决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差、出行困难等问题,提高群众的收入水平,为实现全县脱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政治意义重大,社会效益显著。 (四)改善人居环境工作 充分发挥山区生态资源优势,挖掘文化底蕴内涵,大力推进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工作。科学规划布局,在点的打造上,立足桐柏县山区地貌、生态良好优势,保持山村特色和桐柏韵味,按照一村一韵、一村一景、一村一品标准,将房屋改造、景观打造与文化韵味有机结合;在面的布局上,以国道、省道、县道为轴线,以达标村、示范村为节点,打造东、中、西三条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精品环线;坚持整治新建两手齐抓,助力产业发展。通过墙体美化、河堰净化、电杆序化、庭院洁化及新建村组道路、文化广场、卫生室、种植绿化树木等工作,将农村环境面貌焕然一新;坚持绿色生态环境打造、特色产业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有机结合,培育壮大乡村旅游事业,为美丽乡村创建蓄力添彩;持续创新完善方法机制。在建设资金筹措机制上,采取“财政资金引导、项目资金支撑、社会资本融入、农民资金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不断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在垃圾污水收集处理机制上,农村垃圾处理采取农户清扫、保洁员收集分类、村组转运、县乡垃圾场处理的四级联动模式;农村污水做到源头治理,鼓励农户建设水冲式、三格式等卫生厕所;在人员较少的村庄建设分散式湿地、无动力厌氧等简易污水处理设施;在人口较多的村庄建设标准化污水处理设施。 (五)推行完善河长制 做到“因河施策,一河一策”。树立精准理念,注重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在城区内河大力实施淮河生态水系综合整治工程。重点打造临淮公园、盘古生态湖、流香溪湿地、淮河滨水景观带等重点景点,着力构建“山环水绕”的区域生态格局,形成以淮河为中心向城市外围山体放射的网状生态连通廊道。在淮河、三夹河等主要河流上,突出流域截污治污、生态修复、考核奖惩等保护治理长效机制,实施主河与支流同步治理,水域与陆域同步推进,整治与生态修复紧密结合,监督与执法双管齐下的综合防治措施,全面完成河长制目标任务。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严格奖惩。各乡镇(集聚区)要按照省、市农建指挥部和县委、县政府的总体部署,把农建作为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措施,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农建责任体系。在全县营造“大农建、大规模、大投入、大效益”的氛围,迅速掀起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高潮,并严格奖惩机制。对乡镇(集聚区)的奖惩依据按照平时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的办法进行。一是乡镇(集聚区)主要领导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投入力度、对辖区农建工程的支持协调力度。二是辖区群众参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意识、服务配合工程建设态度、对建好的工程使用管护、维修情况。三是乡镇(集聚区)内建设项目和引进项目的实施效果、效益等情况。要求既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又能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根据考核情况进行打分,得分从高到低设一、二、三等奖并给予物质奖励。得分位于后三名的乡镇给予通报批评。 (二)完善机制,增加投入。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力度。按照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五部委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意见,县财政切实承担起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的责任,落实土地出让金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规定,把农建资金纳入投资和财政预算,逐步形成适度规模,建立政府主导、民办公助、社会参与、受益户投入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有效组织群众投入。把农建工作“议事权”交给农民群众,抓住重点项目中群众直接受益的“最后一公里”,采取群众容易接受的方式,把与农民利益相关的事情交给农民办,并让群众参与和监督工程建设全过程,把国家投资与群众自筹资金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农建工程建设与管理维护;大力吸引社会资金。进一步完善鼓励社会各方面投资搞农建的政策,调动多层次、多渠道、多种经济成分参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各类项目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一规划,捆绑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将各行业和部门涉及农建的投资进行整合,通过集中捆绑使用,提高工程建设效益。 (三)加强管理,发挥效益。推进农田水利建设,要规范建设程序,既要加快建设,也要强化管理,既要确保进度,也要确保质量和效益,做到建管并重,数量和质量统一。对重点水利工程,要严格“四制”,加强建管。做到全县一盘棋,统一谋划、统一实施。建立灾害风险机制,做到以丰补歉。积极探索分级管理、分类管理、专业管理、群众管理的模式和途径,使工程长久发挥效益。加快推进以用水户参与灌区、饮水工程建设与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管理体制改革,促进用水协会等合作组织健康发展。 (四)广泛宣传,强化督办。各乡镇(集聚区)要树立做大农建的思想,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农建竞赛活动,促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蓬勃开展;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简报、刷写宣传标语等多种形式,把宣传工作伸向山头,伸向田间,伸向农建工地,起到传递信息,督促和指导农建的作用;各类新闻媒体要继续肩负好对农建工作的新闻宣传和督查任务,开辟栏目宣传先进、曝光后进,为全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鼓劲助威。县农建指挥部将对各乡镇(集聚区)重点农建工程进行检查,根据检查情况表彰先进,通报批评后进,并以此为依据推荐全市农建“兴水杯”先进乡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