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确掌握施药适期
害虫:应选择最易杀伤害虫,并能有效控制为害的阶段进行。对食叶害虫和刺吸式口器害虫一般应在低龄幼虫、若虫盛发期防治为好;对钻蛀性害虫一般应在卵孵盛期防治为好。
病害:对于农作物病害来说,易感病的生育期都是防治适宜时期。
杂草:以种子繁殖的杂草,在幼芽或幼苗期对除草剂比较敏感。因此,这一时期就作为防除杂草的适期。
害虫:毒饵的投放宜掌握在鼠类断食阶段和大量繁殖前最好,因而春季灭鼠效果最好。
二、对症下药
首先要准确识别病虫害的种类,确定重点防治对象,并根据发生期、发生程度选择好合适的农药品种和剂型。防止病害,要在病害发生前喷洒防护剂,病害发生后,则要喷洒治疗剂。防治病害要掌握先保护后治疗的原则,抓住最佳施药时机,并连续用药几次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三、合理用药
在保证防治效果的情况下,不要盲目提高药量、浓度和施药次数,过量施用极易发生要害。应在有效浓度范围内,尽量使用低浓度药品进行防治,防治次数要根据药剂的残效期和病虫害的发生程度来定,防治定期普遍施药,防治配药时不称不量,随手倒药的不合理做法。
四、适法施药
在田间施药时,要细致周到,讲究质量。根据病虫在作物上危害的部位,把农药用在要害处。不同的农药剂型,应采用不同的施药方法。一般说来乳油、可湿性粉剂、水剂等以喷雾为主;颗粒剂以撒施或深层施药为主;粉剂以撒毒土为主;内吸性强的药剂,也可采用喷雾、泼浇、撒毒土法等;触发性药剂以喷雾为主。不同作用机制的农药,也应采取不同的施药方法,以达到最高防效为目的。
根据病害的发生部位、害虫的活动规律以及不同的农药剂型,选择不同的施药方法和施药时间,为害上部叶片的病虫,以喷雾为主;钻蛀性或为害作物基部的害虫,以撒毒土法或泼浇为主。凡夜出为害的害虫,以傍晚施药效果较好。
五、合理轮换和混用农药
某一种病虫长期使用某一种农药防治,就会产生抗药性。而如果轮换使用性能相似而不同品种的农药,就会提高农药的防治效果。农药的合理混用不但可以提高防效,而且还可扩大防治对象,延缓病虫产生抗药性。但不能盲目混用。否则,不仅造成浪费,还会降低药效,甚至引起人畜中毒等不良后果。
混用时,必须注意:一是遇碱性物质分解、失效的农药,不能与碱性农药、肥料或碱性物质混用,一旦混用就会使这类农药很快分解失效。二是混合后会产生化学反应,以致引起植物药害的农药或肥料,不能相互混用。三是混合后出现乳剂破坏现象的农药剂型或肥料,不能相互混用。四是混合后产生絮结或大量沉淀的农药剂型,不能相互混用。
六、注意人畜安全
在使用农药时,要严格遵照安全使用规程,防止中毒事故,同时要注意农药残毒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