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点单” 政府“上菜”
漯河市企业服务再加力
4月27日,漯河市召开2017年全市企业服务团提升年工作推进会,再次吹响企业服务工作冲锋号——37个市直企业服务团的163名机关干部将走进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重点帮助企业解决融资、外部环境、人才用工、市场开拓、证照办理等问题,着力补齐企业发展短板,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和骨干企业培育整体突破。
一、精准帮扶,让企业真正得实惠
近两年来,各企业服务团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把握精准帮扶内涵,破解制约发展瓶颈,累计帮助企业解决各类问题880多个,达到了“企业得实惠、干部转作风、政府树形象”的目的,有力推动了全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一是问题找得准。近两年来,确定全市287家企业为精准服务对象,共涉及企业反映问题500多个。通过走访、调查、部门反映等各种途径,找准制约企业发展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明确各服务团的帮扶任务,做到有的放矢、精准发力。二是干部配得强。选派与企业生产经营联系紧密的对口职能部门组建企业服务团,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金融、发改、国土、能源等部门在帮扶工作中,自觉强化责任担当,展现出企业服务团的过硬素质和优良作风。三是工作抓得实。为防止企业服务团走过场、一阵风,不断完善“周通报、月讲评、季总结、年表彰”及督导奖惩等帮扶工作责任制,明确选派服务团有关部门的主体责任,增强干部主动作为意识,激励干部担当尽责。
漯河市近两年的企业服务团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受到国务院督查组和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也多次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省委办公厅《工作交流》专题介绍了漯河市的经验做法,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新华每日电讯》、《河南日报》等媒体相继予以报道。
二、持续发力,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2015年是企业服务团启动年,2016年是企业服务团深化年,今年是漯河市企业服务团提升年。为实现精准帮扶,切实提升服务水平,自今年3月开始,市委组织部、市工信委通过走访座谈、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确定了市直96家企业为精准服务对象,需要解决的问题有149个。针对企业反映的问题,漯河市坚持“企业点单、政府上菜”的原则,选派与企业生产经营联系紧密的对口职能部门组建市直企业服务团37个,选派干部163名,提供点对点有针对性的服务。
一是丰富帮扶内容,在全面服务上下功夫。一方面是扩大服务范围。在坚持对“工业1351工程”重点企业服务的基础上,逐步把全市700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纳入服务范围。另一方面是开展技术帮扶。结合全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五个一”活动,帮助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解决技术革新、产品研发、人才培养、智力支持等问题。
二是创新帮扶方式,在主动服务上下功夫。坚持把“双送”活动作为企业服务工作的重要抓手,把省、市有关惠企政策特别是支持工业经济健康发展的30条措施宣传到位、解读到位、落实到位,让好政策产生好效果。学习推广市工商局、漯河供电公司服务企业的经验做法,推动有关职能部门建立领导干部、科室联系服务企业制度,主动与企业对接,倾听企业呼声,认真梳理确定重点工作,逐项抓好落实。
三是增强帮扶实效,在长效服务上下功夫。建立企业服务团微信公众服务平台,开通企业服务热线,建立健全企业问题受理、调查、解决、反馈机制,打造高效便捷的服务企业绿色通道。围绕支持工业发展30条,形成可操作、见效快的“1+X”政策体系,让好政策真正落地、收到实效。
三、强化机制,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为切实帮助企业破解制约发展的瓶颈,确保企业服务团工作取得实效,今年漯河市还将着重建立落实多项制度机制。
一是建立联合督查机制。市企业服务办将与市委、市政府督查室联合进行日常督查,采取明察暗访、不定期抽查等多种方式,促进企业服务团工作扎实开展,对服务企业好的典型予以通报表彰,对效果不明显的服务团进行通报。建立市、县联动机制。把企业服务团工作纳入市政府目标考核体系,作为目标考核加分因素,严格考核奖惩,推动企业服务团工作常态化、长效化。二是坚持“周通报、月讲评、季总结、年表彰”制度和解决问题销号制度。各县区、各服务团明确专人每周至少报送一次工作推进情况,市企业服务办利用手机报平台对企业服务团工作情况进行通报。对已解决的问题,及时报市企业服务办进行销号。三是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对一些需要多个部门联合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明确主管领导,指定召集人、参与单位及人员,定期召开会议,共同研究解决,发挥联席会议的协调沟通作用,推动工作落实。
(漯河市企业服务办 供稿)
济源市多策并举积极
开展“四有”中小企业脱困专项行动
长期以来,济源市一直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市委、市政府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尤为关注,及时了解和掌握中小企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目前,济源市共有中小微企业48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59家,销售收入占全市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二。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济源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扩大城乡就业、促进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受当前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济源市的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担保难,市场竞争力弱,成本上升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年初,市委书记张战伟同志通过对全市中小企业的走访调研,提出了对陷入困境的“有市场、有效益、有信誉、有潜力”的中小企业(以下简称“四有”企业)实施脱困帮扶专项行动,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走出困境,确保全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一、召开专项行动工作动员会,在全市开展“四有”企业脱困专项行动工作。2月21日,召开全市“四有”企业脱困专项行动工作动员会安排部署“四有”企业脱困专项行动工作。重点为中小企业在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市场开拓、企业重组整合和转型升级等方面进行帮扶。增强企业发展信心,鼓励企业围绕自身产业链条开展招商活动,盘活存量、发展增量,培育和壮大企业发展规模。同时,成立济源市“四有”中小企业专项行动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常委、市委统战部部长谭江担任组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冯正道、副市长俞益民、政协副主席卫祥玉担任副组长。各镇办、集聚区及相关职能局委为成员单位并在市工信委下设“四有”中小企业脱困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专项行动的日常工作。
二、建立脱困专项行动工作制度和机制。为切实保障“四有”企业脱困专项行动工作成效,我们一是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每月组织召开市“四有”企业脱困工作领导小组联席会议,研究企业脱困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二是建立问题会商机制。设立专家咨询组,由经济专家、金融专家、优秀企业家组成,专家咨询组定期召开会议,对脱困企业把脉问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三是建立问题办理机制。对列入脱困企业台账的,根据职责范围将问题交办到相关职能部门,限期解决;问题解决完毕后,经市脱困办、督查局认定,进行销号。四是建立督导考核制度。制定脱困企业考核细则,每季度对各单位工作完成情况进行督导考核,考核结果列入各产业集聚(开发)区、各镇(街道)、政府各部门绩效考核工作内容。五是建立情况通报机制。每季度对各部门问题办理情况进行公开通报,并组织企业开展评议,评议结果纳入市企业服务活动年度考核内容。
三、开展“四有”企业脱困专项行动调研工作。活动开展以来,市“四有”企业脱困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谭江、副组长冯正道先后四次带领市督查局、市脱困办等市直有关部门的同志到克井、承留、轵城、梨林、五龙口、沁园等单位调研企业脱困工作。通过实地调研和走访认真了解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督导检查各镇办“四有”企业脱困行动工作开展情况。
四、建立“四有”脱困企业台账。按照要求全市16个镇办、3个集聚区(开发区)分别召开了“四有”企业脱困专项工作会议,并制定了辖区内的“四有”企业脱困专项行动方案,成立了领导小组。同时对辖区内的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排查和梳理。截止3月15日,各镇办、集聚区(开发区)共上报脱困企业79家,市脱困办通过汇总梳理出涉及融资难、担保难、银行抽贷断贷、流资短缺、涉税、环保搬迁、土地审批手续、道路建设、直供电、直供气、生产环境、产品推广、股权纠纷等困难和问题83个。
五、统筹兼顾、难易结合、分步实施,确定首批脱困企业名单。通过召开“四有”企业专题研讨会,对上报的79家“四有”企业进行逐个的讨论、分析和研判。确定河南海宇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河南万道捷建股份有限公司、济源市腾盛纸业有限公司、河南联创化工有限公司等14家企业为第一批“四有”脱困企业。同时召开14家“四有”脱困企业主要负责人座谈会,认真听取了企业负责人对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的汇报,梳理出融资难、流资短缺、国家专项资金落实、环保治理、土地及消防证件办理、道路建设、直供气、产销对接、园区规划等8类问题。
六、分析研判、精准交办,积极推进首批脱困企业问题的解决。通过召集市督查局、发改委等26个职能局委以及轵城、济水等4个镇、办和玉川产业集聚区召开“四有”中小企业问题推进会。围绕五龙口化工园区规划及手续办理、济源市暖煌电暖有限公司集中供暖燃煤替代示范项目推进、河南万道捷建股份有限公司绿色装配式建筑配套设施项目国家专项建设基金落实等8个问题进行了安排部署。
七、市委书记亲临调研指导并走访部分困难企业。4月12日,市委书记张战伟也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调研“四有”中小企业脱困专项行动工作。张书记先后到脱困办和轵城镇腾盛纸业、丰源石油两家公司车间和现场调研,详细询问企业目前面临的困难、问题以及脱困专项行动为他们提供的支持和帮助。张战伟书记指出,中小企业是济源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点。“四有”企业脱困是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前一阶段的工作,基本摸清了“四有”企业的底子,排查出了影响企业发展的重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做了很多工作,为解决问题打下了良好基础,进一步增强了企业摆脱困境、加快发展的信心。
(济源市企业服务办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