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乡镇信息公开 > 大河镇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政务公开 > 财政信息
大河镇2016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7年财政预算
来源:大河镇时间:2017-06-20浏览量:
分享:

一、2016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16年,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在镇党委的正确领导和镇人大的监督指导下,镇政府团结带领全镇人民,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各项决策部署,坚持新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攻坚克难,奋力拼搏,坚持以人为本,积极组织收入,优化支出结构,坚持勤俭节约,强化财政管理,推进财政职能转变,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财政支出向民生领域倾斜力度进一步加大,全镇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在此基础上,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较好。

一、财政预算收支完成情况

1、一般预算收入情况。全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21万元,增长8.87%,为预算142万元的155.63%。其中:增值税完成52万元,营业税完成28万元,企业所得税完成3万元,个人所得税完成11万元,城维税完成5万元,资源税完成44万元,房产税完成2万元,城镇土地使用税完成2万元,土地增值税完成2万元,车船使用和牌照税完成72万元。

2、一般预算支出情况。全镇一般预算支出完成664万元(因财政体制改革教育支出由县负担)增长-28.14%,减支280万元。主要支出完成情况: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完成302万元,与上年增长60.6%;农林水事务支出完成168万元,与上年增长7%;文化教育与传媒支出完成30万元,与上年增长36.4%;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完成127万元,因教育支出县财政负担,比上年减少45.5%;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支出完成37万元。

二、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主要措施与成效

1、财政收支再上新台阶。坚持把加强收支管理作为财政部门的中心任务,发挥组织协调职能,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同时,积极争取上级财政补助,扩大支出规模,注重向农业、社保、医疗等民生领域倾斜,强化资金调度管理,着力提高支出的均衡性。全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21万元,增长8.87%,全镇一般预算支出(不含教育)规模达664万元,增长-28.14%,支持了全镇经济社会发展。

2、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绩。充分发挥财政支持经济发展职能,以项目建设、结构调整、招商引资为重点,不断优化财源结构,夯实财政增收基础,优化调整支出结构。确保了生态农业项目建设、生态镇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新型社区建设、新农村建设、农田水利建设等重点项目建设;促进了招商引资工作;突出支持以小城镇建设为重点的生态宜居村镇建设;较好地落实了城乡低保、五保及其他各类抚恤救济等政策,维护了公益行业和弱势群体利益;扎实推进惠民“一卡通”工作,兑现各项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移民后期扶持、退耕还林、五保、低保、危房改造、农机补贴、优抚优待等惠农补贴资金600余万元,促进了农民增收;争取县财政“一事一议”奖补资金21.5万元,支持农村公益事业发展;筹资600万元,助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建设。

3、财政改革创新得到新加强。着力探索转变理财方式方法,强化集中财力办大事理念,加强财政资金的统筹运作,对重大支出早筹资、早安排、早实施、早见效,促进了财政职能的有效发挥。加快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深化部门预算、加强财政法制建设、财政监督检查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较好地发挥了财政监管职能。推进财政“两基”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转方式、正风气、提效能”,“争创群众满意基层所,争当群众满意财政干部”,转变机关工作作风,财政服务质量和效能不断提升。

三、五年来财政主要工作情况

2016年财政工作目标的实现,标志着我镇财政工作已经站在了新的发展起点。回顾过去的五年,是财政实力显著增强的五年,是财政支持经济发展成效显著的五年,是财政服务改善民生、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是财政改革创新管理水平明显提升的五年。

1、认真落实财政政策,财政收支规模不断增强,财政实力明显提升。努力培植壮大地方财源,抓好收入征管工作,服务于发展大局。注重优化收入结构,坚持税费并举,规范非税收入的征缴,2012年至2016年,一般预算收入收入完成1633万元;以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保重点、促发展为目标,坚持依法理财,依法治税,全力保障财政收入,科学合理调度资金,不断优化支出结构,全面控制“三公”经费支出,一般预算支出完成4759万元,有力保障了全镇大事支出、重点项目建设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公共财政职能不断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新进展。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财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五年来全镇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与就业、文化方面以及农林水事务等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基本民生支出合计3570余万元,累计发放各类惠农补贴2900余万元,是广大农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

3、改革创新不断深化,财政管理水平得到新提升。以部门预算、政府采购、绩效评价、收支两条线、乡财县管、国库集中支付、金财工程建设等为主要内容的财政改革不断深化,各项财政政策对镇域经济的促进作用日益凸显。

回顾五年来的工作,我们对做好新时期的财政工作有以下深刻体会:必须增强服务大局意识。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财政工作全局,围绕服务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主动融入,科学定位,当好参谋助手,自觉服从大局,主动服务大局。必须积极转变理财观念和方式。必须增强改革创新的意识和能力,积极转变理财观念和方式,着力克服旧观念老框框,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只有在转变中求突破,在转变中解难题,在转变中求发展,才能更好地履行财政职能。必须真抓实干重落实。必须牢固树立“一个‘做’字重千钧、一‘做’胜过百句说”的工作理念,攻坚克难做,加压履责做,坚持拓财源、抓收支、扩融资、增实力,为全镇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财力保障。

各位代表,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镇财政工作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财政发展难度增大。受经济形势和产业结构不优、工业结构单一等因素影响,全镇财政收入仍然缺乏支柱企业和重点财源,财政收入保持高速增长难度较大。财政收支矛盾仍很突出。在收入持续增长的同时,需求也在迅速攀升,随着落实津补贴、扩大社会保障、改善民生和支持重点项目等刚性支出的增加,财政收支矛盾更加突出。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提高。理财方式有待进一步转变,集中财力办大事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财政资金对社会资金的引导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增强,使用效益需进一步提高。这些都需要继续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四、2017年财政预算安排情况

1、指导思想:按照镇党委、政府的总体部署,结合新《预算法》和有关财政预算管理的要求,围绕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目标,规范财税管理,提高财政收入质量,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加大社会治理、基层建设、民生保障等方面投入;健全厉行节约长效机制,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提高财政支出公共性;深化镇级财政改革,做好全口径预算管理,实施项目绩效目标管理,进一步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推进预算信息公开,逐步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现代预算制度。坚持“量入为出,量力而行”,科学预算编制,严格预算执行,发挥财政资金在经济发展中的引导支撑作用。

2、2017年全镇财政收支计划。根据当前经济财政形势,考虑财税政策调整的增减因素,2017年全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安排150万元。其中国税部门安排征收计划80万元,地税部门安排征收计划70万元。

2017年全镇一般预算支出安排660万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农林水事务支出170万元,与上年持平;文化教育与传媒支出30万元,比上年持平;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130万元,与上年持平;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支出30万元,减少18.9%,一般公共服务支出300万元,与上年持平。

3、2017年财政重点工作。2017年,全镇财政工作着力围绕全镇工作大局,积极谋划、主动作为、忠诚担当、真抓实干,进一步提高财政服务经济发展和保障民生的能力。继续按照稳中求进总基调,深入贯彻落实各项财税政策和财税改革举措,着力转变理财方式,统筹财力促发展,全面完成全镇年度各项目标任务。

4、做好增收节支工作。收入方面,要进一步强化同国、地税部门的协调配合,依法开展税款征收,防止税款“跑、冒、滴、漏”,确保应收尽收;积极向上争取适合镇域经济发展的各类资金落地实施,特别是生态绿化、道路建设、堰塘沟渠修建、村容村貌建设等方面的资金,以工作成效赢得民心、造福百姓。支出方面,要坚持“四保一维持一压缩”,即保人员工资,保正常办公经费,保改革政策落实,保收支平衡,维持公共开支出总量不超过上年,压缩三公经费开支。新增支出将主要用于人员增资、社会保障、抚恤救济及重点项目的支出需要。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我们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做好增收节支工作,积极扩大收入规模,调整优化支出结构,确保收支预算平衡。

5、扎实推进各项财税改革工作。完善乡镇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确保支出安全;落实农村“三资” 管理服务措施,确保村级和谐稳定;加强预算支出绩效考评,发挥财政资金效益,按照上级部门要求,抓好预算公开工作,;改善扶贫工作机制,稳妥做好财政支持扶贫相关工作;落实存量资金整合高效运行工作,做好公务卡、营改增相关工作。

6、加强财政保障支持能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支持开展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奖补和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加大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环境,深入开展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工作,探索支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突出生态环保重点,支持持续开展大造林大绿化,奋力打造青山绿水、生态宜居小镇;支持农村脱贫攻坚战。发挥政府投入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和主导作用,以脱贫规划为引领,加大投入,分类施策,精准扶贫,积极实施统筹整合涉农资金试点,推进项目建设力度,探索贴息、风险补偿、担保等“财政+金融”的有效方式,引导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扶贫,研究制定扶贫资金绩效管理办法,将资金分配与绩效考评结果挂钩,加强扶贫资金监督管理;进一步盘活财政存量资金。结余资金和连续两年未用完的结转资金,一律收回统筹使用,加快安排使用收回的存量资金,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避免形成“二次”沉淀。加大预算编制与结转资金的统筹力度,编制预算时要优先考虑动用存量资金;进一步严肃财经纪律。严格执行《预算法》和《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嵌入预算执行流程、覆盖财政资金运行全过程的监管机制,加大对违反财经纪律行为的惩戒力度,确保各项财税政策有效落实和财政资金安全运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文件下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