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快全镇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拓宽增收渠道,淮源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战略部署和要求,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关于建设精准扶贫就业基地的号召,立足淮源实际,精准谋划,强力推进精准扶贫各项措施,强化精品意识,全力打造了桐柏县淮源镇精准扶贫101基地,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受到省、市、县领导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一、基地简介
基地位于淮源村东庄组,东临淮河,南距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公里,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基地占地面积5.35亩,自8月10号开工建设,8月25号建成第一幢标准化厂房,8月30号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建有标准化钢结构厂房2栋,建筑面积1288平方米,道路、水利、电力、网络等基础设施完善,绿化面积大。
基地入驻企业是桐柏淮源国生艾制品有限公司,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农业产业化项目。该公司成立于1984年,依托淮源镇丰富的野生艾草资源,主要从事艾草的加工、经营和销售,产品有艾条、艾精油、艾养生保健品等100余种,产品主要销往韩国、日本以及东南亚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曾获得南阳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南阳市医药商会优秀会员单等荣誉。2016年9月8日,被前来调研的河南省政协主席叶冬松誉为“比广州、东莞南方很多企业条件还要好的工厂”。
二、主要成效
(一)切实吸纳了一批贫困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实现安置贫困户比例上的100%,实现了扶贫效果最大化。
一是安置贫困户数量上的最大化。精准扶贫就业基地原计划招工100名,目前实际提供就业岗位125个,辐射周边淮源、陈庄、老湾等7个行政村,除管理人员6名外,其余119名员工全部是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其中还有夫妻、父女双双进场务工),月收入1500-3000元,切实为贫困群众找到了就业门路。二是年龄上不拘一格。企业原则上不招聘50岁以上工人。在了解到50贫困户能够参与生产,我们协调企业提高用工年龄,使一部分50岁以上贫困户及时就业。三是分类服务照顾特殊贫困户。协调企业专门为残疾人准备了专门的机器,使残疾人也能在基地就业。专门为特贫户开通绿色通道,安排一对夫妻和一对父女都到厂里来上班,促进他们早日通过勤劳脱贫致富。
(二)大大增加了村集体收入
该基地严格按照县“四统一”标准建设,从征地、建设标准化厂房以及水、电等各种配套设施全部由政府投资。基地对村签订协议,入驻企业具有管理使用权,产权归镇政府所有,交由村委会使用和维护,租金归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了村集体收入。
3、解决了“三个留守”社会问题和无人种田农业问题
通过基地建设,招聘了一批贫困留守妇女进厂务工,解决了就业问题。为解除其后顾之忧,方便其看管孩子和接送学生,在两座厂房内分别设计了30平米的托儿区,学生放学后可暂时在基地写作业、娱乐,等候家长下班后一块儿回家,解决了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问题。贫困群众在工作之余,既能够兼顾孩子教育,又能够兼顾照顾老人,使一部分留守老人不再留守,农忙时节还能够休假进行农作,兼顾农业收入,可以真正实现了“基地上班、老少团圆、不误种田”的目的。
4、“扶志”和“治愚”成功转变了贫困群众的主观意识,激发了贫困户创业就业热情和活力
通过基地建设,我们培训了一批贫困户,强化了贫困群众的自力更生意识,提高了就业技能,改变了部分贫困群众过去那种坐等扶贫款项的意识,增强了脱贫自信心,带动了一批贫困群众主动克服了“等、靠、要”思想,很多贫困户基地还没有建好就到企业报名,实现了“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片”目的。此外,基地入驻企业拟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群众”的模式,将进一步有力带动就业基地周边的贫困群众增加收入,实现稳定脱贫。
三、主要做法
(一)科学规划,根据实际情况选址
镇党委、政府经过前期调研和充分认证,在全镇科学规划了三个就业基地。围绕就业基地的交通状况、辐射能力、产业项目、入驻企业综合实力及效益、就业规模等核心指标,多次召开现场办公会反复讨论酝酿,最终决定启用1处,其余两处分批建设。根据招商规模效益需要,我们统筹考虑采用了“一个基地,两个厂房”模式。
(二)精心组织,速度与质量并举推进基地建设
在全县精准扶贫就业基地动员会议召开以后,镇党委、政府第一时间进行学习传达和贯彻落实,明确提出将就业基地建设作为当前一个时期全镇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各委办、各村、镇直各单位都要无条件服务基地建设。全镇从班子成员到机关干部,从各委办到村组,形成了“人人关注基地、人人支持基地”的可喜局面,各方积极性得到空前调动,各方活力得到激发。为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镇里成立了基地建设现场指挥部,镇长任指挥长,人大主席、纪委副书记、一名副科级干部专职专责,负责基地建设。基地建设初期因持续降雨,工地泥泞,基地建设一度停滞不前,在全县第一次观摩评比中位于中等位次。为了早日实现“基地建好、企业入驻、贫困户就业脱贫”的目标,我们于2016年8月10日再次开工,倒排工期,24小时日夜施工赶进度,从材料加工、供应以及钢结构施工等关键环节,实现了流水作业,做到了机器不停、轮番上阵。镇主要领导和相关班子成员与工人同吃在工地,多次组织人员现场慰问施工人员。通过20天“人不停,机器不停,工程不停”的日夜奋战,8月25日第一个标准化厂房顺利竣工,8月30日两座标准化厂房全部竣工,并完成消防、绿化、厨房厕所等附属工程建设,企业成功入驻并投入生产,9月2日基地成功通过验收。县委莫书记等领导多次亲临基地指导工作,并提炼概括为“淮源速度”。
(三)不忘初衷,积极发挥就业基地作用
镇党委、政府始终严格秉承最大限度吸纳贫困群众这一理念,通过帮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近、稳定就业,实现脱贫增收,从而发挥基地的积极作用,实现效益最大化。为了把工作做事做细做好,从基地建设伊始,就将项目选择和招工培训同步展开,专门成立了招工工作小组,明确党委副书记、一名主任科员和一名副镇长具体负责招工宣传、动员走访和业务培训。一是在用人原则上同基地入驻企业负责人签订合同达成一致,最大限度地招聘贫困群众。二是在招工动员上深入调研宣传,镇包村领导和包村干部逐村逐户走访贫困群众,宣传到村到户,广泛征求务工意向和意见建设。三是在招聘录用上与企业一起组成招聘工作小组,尊重企业意愿与监督企业录用贫困户相结合通过宣传,在全镇再次掀起了全镇上下关注和参与精准扶贫的高潮。
(四)完善机制,加强基地后期运行管理
一是以党建带动企业发展。目前,经上级党委批准,基地入驻企业淮源国生艾制品有限公司党支部已正式成立,共有正式党员三名,必将更好地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动群众脱贫致富。二是完善规章制度。不断通过签订各种协议,完善各种制度规范基地管理。专门制定制度要求企业为员工建立健康档案,要求为其交纳意外险,同时定期组织员工全面体检。三是整合资源形成支持企业发展机制。特别是主动联系统战部争取各种资源,把企业纳入非公企业家培养和回归人才服务行列,营造良好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环境。四是发展产业推动扶贫效益最大化。下一步,基地和企业将从种植、收购、初加工、深加工、销售,形成一条完整的艾草产业链。扩大艾草种植面积,带动成立一批艾草专业合作社,带动更多贫困群众通过艾草产业尽快实现稳定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