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桐柏有一种独特的待客方式:门板宴。所谓门板宴,就是用门板代替餐桌来宴请客人。
门板宴多出现在农忙时节。割罢麦接着就是插秧,为赶农时,村上的三五家就会联合起来一起插秧,中午自然少不了要宴请帮忙插秧的人。吃饭的时候,由于人多,餐桌小或没餐桌,主人就临时卸下门板,用石头或板凳支起四角,一字排开地放在院子的阴凉处,摆上丰盛的饭菜、酒水。主客随意,气氛热烈。
门板宴是有讲究的。待客那天,不论平时多么节俭的人家都会倾其所有,热情款待。“七盘子八碗”是当时的流行,素菜除了自家菜园子里的时令蔬菜,还有平时腌制的酸韭菜、酸芥菜丝、酸辣椒等。荤菜有鸡、鱼、猪肉等。上菜的顺序也有讲究,头碗鸡子,二碗鱼,三碗上的是红肉皮。取日子吉利吉祥,年年有余,红红火火之意。
门板宴是热闹的。宽敞的农家大院里,支着大锅,烧着木柴,空气中弥漫着饭菜的清香,男人女人们进进出出,孩子们尽情嬉戏打闹,成群的狗也在院子里窜来窜去。
门板宴更是随意的。在那里,男人们可以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女人们可以畅所欲言,少了平日里的拘谨、别扭;平时不让入席的孩子,那天也可破例,他们偎依在妈妈的怀里,指点着想要吃的美味佳肴。
当然,门板宴并不仅仅局限于农忙时节。如果遇到谁家办喜事,待大客,东家的门板会被尽数卸下,一排排门板宴热闹非常,男人们的划拳猜枚声,女人们爽朗的欢笑声,能响彻半个村庄。
日月依然同辉,我们却已老。随着时代的发展,门板宴逐渐消失,请客吃饭都去了酒店、食堂,人们再也不用为餐桌小或没餐桌而发愁。门板宴虽然消失了,但它留给我们的记忆却不会磨灭,在它那粗犷的待客方式里,我们体会更多的是乡人们的豪爽与热情。
如今,门板宴已被列入桐柏县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在桐柏县淮祠内的中国淮河源民俗博物馆旁就陈列着门板宴的实景,旁边还配有一篇作家艾英回忆当年桐柏门板宴盛况的文章,供前来参观的游人了解并瞻仰。同时,它也在那里默默地向世人诉说着自己曾经的辉煌与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