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也难怪,被称为文房四宝的笔、墨、砚、纸历尽沧桑,跟着人类的脚步,从古至今,其形态、质地、制作和使用方法都几经变化,大部分作用已被先进的科学工具所取代,它们的身影已离开了民众的日常生活。所以,现在的青少年不知“文房四宝”为何物也就不足为怪了。但“文房四宝”是古老的中华文化,对传承、发展中华民族的文化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我们应当知道它的古往今来。
笔为文房四宝之首,有铅笔、粉笔、钢笔、蜡笔、复写笔等多种,但当初被列为文房四宝的是毛笔。毛笔多以家畜、野兽之毛制成,分大、中、小几种型号,民国时期的高小学生的作业就有大楷、小楷,故必备大字笔和小字笔各一支。生意人记账、官府里书写文告、民间的借据、契约都用毛笔书写。大约在民国后期才有了钢笔,是在笔杆里安个橡皮管,笔杆下端装有笔尖,将笔尖插入墨水瓶里,用食指和拇指捏住橡皮管一压一放,将墨水吸入管内,使用时墨水经过笔尖浸至纸面即成文字,不用时套上笔帽。为便于携带,以备外出时使用,那时流行的中山装都将左上方的口袋盖留个别钢笔的小孔,把钢笔别在这个小孔里就会给人一种文质彬彬、风流儒雅的印象,是一个人的身份和气质的象征。上世纪30-60年代的电影、电视剧中的中、上层人物都有这种形象。乡间的青年男女如果找到一个“别钢笔的”对象就会心满意足,引人羡慕,朋友之间如果赠送一支钢笔,就会令人感激涕零,经久难忘。钢笔如此贵重,办公室的秘书、管财务的会计、出纳、商店的营业员,不能每人都发一支,就发给一支只有笔杆和笔尖的蘸水笔,写三五个字就得往墨水瓶里蘸一次。上世纪90年代出现了一次性的笔芯,不用橡皮管和墨水,方便实用,钢笔就人被人们抛弃了。此后不久,电脑普及,打字、记账都由电脑完成,只有银行、公务机关的柜台和办公桌上才能见到供人签字的一次性笔杆。
墨是文房四宝的第二宝,现在七、八十岁的老人都会记得上小学时在砚台中倒上适量的水用墨锭研磨,使其成为浓淡适宜的墨汁,供毛笔蘸用书写。官府的“师爷”,著名的文人还有专管磨墨的“书僮”。因笔、墨不可分离,故称有文化的人是“喝过墨水的”,写文章为舞文弄墨;对文章的争议称为“笔墨官司”,为写文章劳神尽力者为“大费笔墨”,可见笔墨二字可作诗文的代称。
鉴于磨墨误时费工,聪明的商家将磨好的墨汁装瓶出售,节省了磨墨的时间和精力,颇受用户欢迎。
砚为磨墨之用,又称砚台、砚池,多系石质。记得有一文人的书房门上的对联是:“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明砚的形态和作用。砚有方、圆、半圆或外方内圆各种形状,有的还配有鸟兽虫鱼的图案,除磨墨外,还有观赏价值。砚多以产地命名,如广东端溪所产的端砚被视为上品。
由于不再磨墨,民间已难觅砚的身影,但它在华夏两千多年的历史中,特别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曾有不可磨灭的贡献。记忆中有一家电视台的《鉴宝》栏目,曾展出一台汉代古砚,经专家评议,价值20余万元。
“文房四宝”中,至今还广泛使用的仅有纸一项,但其种类、规格、质量也大有变化。民国以前,书写、印刷用的都是黄表纸,包装用的是草纸,多系植物纤维制成,脆软粗糙易磨损,色泽暗淡,着墨后不清晰。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5年),桐柏知县巩敬绪主纂的《桐柏县志》就是用这种纸印刷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纸的品种、质量日新月异,琳琅满目,油光纸、道林纸、包装纸、餐巾纸、卫生纸……各种用途,各种规格各种颜色的纸应有尽有,是“文房四宝”中唯一仍被广泛使用的一种。
“文房四宝”中的笔、墨、砚虽远离了芸芸众生的普通百姓,却仍是书法、绘画界的名人和爱好者的必备之物,而且还要选用其中的精品、名品,如笔要用狼毫或羊毫的;墨要用一得阁的;砚要用名牌的端砚或徽砚;纸必用宣纸;唯其如此,才能创作出上乘的作品。可见笔、墨、纸、砚还在闪耀着灿烂的光彩,戴着“四宝”的桂冠还是当之无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