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感遇》首句便是“兰叶春葳蕤”,点出春日的兰草生机盎然、蓬勃旺盛之势;韦应物的《东郊》中“微雨霭芳园,春鸠鸣何处”引人入胜,如临仙境;王维的《桃源行》末句“春来遍地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美不胜收,令人浮想联翩。“一畦春韭熟,十里稻花香”“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佳作妙句如一幅绚丽的春景图展现在读者面前,令人心旷神怡。“春江水暖鸭先知”——呆头呆脑的鸭也能感知春的气息,更可见春的奇妙。宋代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虽然赞赏了梅花“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高洁品质,却是一片凄凉、无奈的景象。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反其义而用之,全词44字中用了四个“春”字,使其意境由伤感、叹息变为振奋、昂扬,令人耳目一新,拍案叫绝。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春晓》“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此词除题目外,没用一个“春”字,却以她敏感的心灵感知了春夜的一场风雨之后必定绿叶丰润而红花凋零,形象地表达了对春日将尽的惋惜之情。
以上赏春、咏春、惜春的诗词出自满腹才华的文人笔下顺理成章,但大观园里终日在脂粉队中厮混的纨绔子弟贾宝玉竟也写出了“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袭人是酒香”的佳句,令人称奇。
赞美春天,描绘春景,展示春意,并非文人雅士的专利,民间的士农工商、引车卖浆者也不乏爱春、赞春、赏春之作,他们口中唱的是“正月里来是新春,家家户户挂红灯”“莺歌燕舞随春来,喜气洋洋笑开怀”“艳阳高照春来到,水唱歌来山也笑”;门上贴的是“春前有雨花开早,秋后无霜叶落迟”“千山叠翠春光好,万水扬波气象新”“碧野泛绿千里秀,和风送暖万户春”,带有“春”字的歌谣和对联的即兴之作,既含有春季的特点,又显示了旺盛的生机和美满生活,虽不及唐诗宋词的文雅含蓄,却生动简洁,朗朗上口。
许多成语、俗语、口头语,如“春华秋实”“春满人间”“春意盎然”“春光明媚”“春暖花开”“春色宜人”“开春”“游春”“春耕”“春种一粒籽,秋收万担粮”“人哄地一春,地误人一年”等,既表现了春的景色,又反映了人们对春的喜爱和重视。
春不仅是一个季节,还含有喜庆、美满、褒奖之意。形容诸事顺心,事业有成为“春风得意”;称赞高寿老人为“春秋鼎盛”,年轻人为“青春年华”;说老而不衰之人是“永葆青春”;说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者为“焕发青春”;心情畅快、喜形于色是“春风拂面”;青年人对异性产生爱意叫“春心萌动”;猫类求偶之声为“叫春”。所以,《红楼梦》中的贾府四千金分别名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看来贾府的掌门人贾政也深知春的奥妙。更为有趣的是,不论春夏秋冬,人们都把新婚之夜称为“春宵一刻值千金”更是奇言妙语,意味深长。难道秋、冬之夜也是“春宵”,这个“春”字可谓魅力无穷,高深莫测。
猴年二月,大地回春,风光旖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隆重召开,擂响了“十三五”开局之年的催阵鼓,一系列强国富民的新法、新规、新举措应运而生,纷至沓来,如同阵阵和煦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山山水水处处鸟语花香,春意融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步伐更加扎实、快捷。猴年的春天,不仅是自然界的春天,也是社会和谐、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春天,让我们踏着这个春天的鼓点,做个甜蜜的中国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