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佛教学院是2005年5月经国家宗教事务局(国宗函[2005]191号)、河南省政府宗教事务局(豫宗[2005]52号)批准,由社会捐资兴建、河南省佛教协会主办,受河南省宗教事务局行政领导的四年制本科佛教高等院校。
所在地位于豫鄂两省交界处桐柏山腹地、淮河源地、佛道圣地的河南省桐柏县龙潭河景区。这里青山环抱、绿水蜿蜒,生态完好、环境幽雅,为天然的学修道场。桐柏是著名的盘古之乡、淮河源地、佛道圣地、革命苏区,又是全国文明、卫生、园林、生态宜居县,文化积淀深厚。尤其是佛脉深广,为佛教禅宗临济宗白云系发祥地,有“桐柏山和尚遍天下”之说,自古禅寺林立、高僧辈出,现有大小寺院20余座,信众广布,区内桐柏山法冠峰,酷似弥勒佛坐像,学院主建筑群就坐落其怀抱之中,彰显着殊胜的法缘。此地毗邻县城、交通便利,沪陕高速、焦桐高速、宁西铁路、312国道穿县境而过,距南阳机场1小时车程、武汉机场2.5小时车程、新郑机场3小时车程。
规划用地面积25平方公里,以龙潭河水库流域及外延各山系、水系为重点,分为佛学教育区、佛教文化展示区、佛教文化活动中心、佛教文化民俗展示区、佛教禅修区等五大区域。总体设计于2004年由复旦大学设计院完成。第一期工程始于2006年6月,2010年10月竣工投入使用,总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万余平方米,总投资约2亿元。建筑形式为仿盛唐风格并与山势风貌相应,包括教学中心区、佛教实践区、行政区、生活区、佛教文化交流活动区五个区域,能满足佛学专业200名在校生学修和举办有关培训班及佛教文化活动需要。是年11月,佛学专业开始招生,按照教学大纲,启动各项工作。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传印长老题写了院名和“事无避难,义不逃责,知止趣道,日新其德。”的佛学系系训(后被确定为院训)。在校生待遇参照同类宗教院校标准,免收食宿、书籍学杂、僧装被褥等费用,并按月发给一定数量的生活津贴,依据有关规定报销医疗费用、发放奖学金,对参与勤工俭学与专业实践活动者,予以相应奖励。毕业生原则上实行“哪来哪去和自主择业相结合”的方针,对自主择业、续读深造者予以支持、推荐和帮助。
2012年4月,河南佛教学院举行盛大落成典礼,河南省就此有了第一所名副其实的佛教高等院校。第二期、第三期工程正在规划启动中,主要是完成各特色专业系和佛教文化展示区、佛教禅修区建设。
管理体制实行院长负责制与院务委员会集体领导相结合。释永信任院长,王国全任常务副院长,释妙侠、释心广、释印乐、释心舫、释延洁任副院长。内设机构包括院务办公室、教务处、法务处、后勤处、基建处、佛教文化活动中心、艺术团等。拥有由经验丰富的法师、教学能力强的专家和外聘客座教授共同组成的教学团队;教学功能完备,设有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学术报告厅、图书馆、阅览室、书画室、网络信息中心、网站等;配套设施完善,具足先进的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丰富的图书音像资料和有力的行政后勤保障、舒适的学修环境。佛教实践区的殿宇和室外大型雕塑,主要有三门殿、经幢、弥勒佛、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圆通殿、药师殿、藏经阁等。行政区、生活区设施主要有办公楼、法师和教师公寓、学僧公寓、斋堂、职工宿舍等。图书馆各类藏书两万余种。
河南佛教学院的创办、建设、发展,与中国佛教协会前主席赵朴初先生有着殊胜的因缘,根据赵朴初先生的嘱咐和各方高僧大德、饱学之士的共同策划,形成了鲜明的立院特色。办学宗旨:继承佛教传统精神,造就适应现代弘法需求的优秀僧才,推动佛教学术研究,促进国际佛学交流,弘扬优秀佛教文化艺术,续佛慧命、爱国爱教、服务社会、利益众生;培养目标:佛教学术人才、佛教修学实践人才、国际佛学交流人才、佛学专业教学人才、寺院高级管理人才;办学理念:学修一体化,学院丛林化,以依止佛陀正法为中心,以建立道心信仰为意趣,以发心利益众生为根本,以殷重闻思修行为切要;同时,在完成国家规定的宗教院校基础课程设置和佛学专业课程外,致力于逐步设立和完善中国佛教文学、音乐、美术、武术、建筑、雕塑、医学、心理学及养生学等学科教育。
2014年11月,首届学僧以良好的学习成绩毕业,分赴多方寺院、佛学教育单位弘法或考研深造。同时,学院5年多来经常举办各类短期佛学培训、禅修、研修班和面向社会大众的宗教法规和佛教知识讲座,收到了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