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庄村位于吴城镇区东北1公里处,总面积9.7平方公里,下辖19个村民小组,27个自然村,676户2476人,党员49人。闫庄村紧邻吴城镇区,尽得小城镇建设之利,同时又保持乡村风味,田园纵横交错,塘堰星罗棋布,村庄绿树环抱,民风淳朴友善。2016年,闫庄村围绕“创建美丽乡村,享受美丽心情,实现美丽人生”的建设目标,一手抓美丽乡村建设,一手抓脱贫致富,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群众治村“添”动力。一株植物是一个生命体,必须善待它,才能够生长出果实;一个村庄也应当视其为生命,居住在这里的人就是它的“心脏”,这是现在闫庄人对村庄的认识。一是带群众走出去。先后两次组织村组干部、群众代表到信阳新集、郝塘参观学习美丽乡村,开阔视野,用审美的理念引导乡情乡韵魅力打造。二是让群众动起来。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多次召开会议,聚全村之力,共议创建之事,把村民的意见建议吸收到规划建设中,改变了过去“村里干,群众看”的局面。三是把力量聚起来。通过正面宣传引导,激发了群众以村为家、追求美好的愿望,为支持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30多户群众自愿免费提供2亩多土地、近千棵树木。
二、整治美村“宜”人居。投资110万元,“点线面”结合推进村庄整治。“点”,即以“两园一塘一亭”为重点,村南部修建枫叶园、铜碾园两座休闲园子,占地近8亩,村西部着重打造3个月色荷塘,学校门前修建方便接送学生的“圆梦亭”;“线”,即以村主干道为主线进行环境整治,硬化道路500米,铺设生态砖1500平方米,新修沟渠1170米,栽植绿化树立3500株;“面”,即开展面上村容村貌整治,通过反复做工作,改变了群众在大门口乱堆乱放,乱建猪圈的生活习惯,转变为见缝插绿,在村庄空闲地带布设绿化带500平方米,实施庭院改造20户,门楼改造8户,墙体造白5500平方米。
三、党建活村“牢”基础。闫庄村党支部以“稳定大局、夯实基础、负重拼搏、持续发展”为精神支撑,着重打造“一站、一网、一室”党建综合体,即建设便民服务站,推行智慧党建网、建设多功能活动室,在谋事中引领风气,在干事中锻炼队伍,在成事中吸化矛盾,通过“美丽乡村”、扶贫就业基地等几个硬活练就了一套硬班子,党风民风不断好转。
四、产业富村“强”支撑。闫庄村绝大部分为肥沃的平原,耕地面积2600亩,赵庄水库干渠自北向南穿境而过,成为全村农业发展的命脉。以水稻、红薯、苗木花卉、茶叶等农副业为主,以劳务输出为辅。一是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发展优质水稻900亩、高产红薯1000亩。二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培植万兴源薯业有限公司、富农茶叶合作社和淮荫苗木种植合作社三个经营主体,新增茶叶种植面积500亩,绿化苗木1000亩,今冬明春可新增茶叶基地一处1200亩。三是探索发展乡村旅游经济。引导开办垂钓、农家乐、耕地认领认种、农事活动等项目,着力打造宜居、宜商、宜业、宜游的乡村旅游地。四是建设扶贫就业基地,建设标准化生产厂房一处,引进宏达服饰有限公司,提供就业岗位50人,每年可为村民增加收入90万元。
五、文化浸润“提”修养。闫庄村民间文化积淀丰厚,古有闫庙岭、断龙口、王坟包的民间故事,蕴含勤劳、仁爱、智慧、正义的美好品质,世代浸润闫庄人的心灵,今有伺候公爹十几年的李玉琴、自发捐资慰问孤寡老人的刘宁、坚持义务护林防火三年的刘中照。为此,村两委软硬齐抓,为群众“美丽人生”铺路架桥。一是文化建设强阵地。投资48万元,建成占地2400平方米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一处,建设了村大舞台、健身广场、篮球场等活动阵地,配置了健身器材、常用音乐器材、广播器材等设备,组建起20人的锣鼓队、舞蹈队,开展文化活动,并邀请外村文艺队参加。二是文化墙提升村庄核心价值。建设文化墙5000平方米,唤起了人们对民俗文化、传统文化的追念。三是文明创建提素质。设立善行义举榜,组织开展好公婆、好媳妇、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选树身边先进典型,形成了“出家门看文化,与人交送文明”的良好风尚。
六、机制管村“利”长远。美丽乡村的创建重在持续,贵在管理。一是管理机制,制定了村规民约、文明公约、卫生公约等,配置垃圾箱50个,配备保洁员3名,定期清扫村民卫生,下一阶段将集中开展“绿满村庄”美家园、“轮户值日”保清洁等活动,以活动促群众卫生习惯养成。二是决策机制,实行“四议两公开”,落实民主决策。三是投入机制,多渠道筹资破解资金难点,通过争取上级项目扶持、社会融资、借力引资等办法,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