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柏山歌
来源:文广新局时间:2017-04-12浏览量:
分享:
 
来源《大河报》 2012.07.17
桐柏山歌,作为一种独具地方色彩的民间文艺形式,无论是格式,还是曲调唱法,都有鲜明的地域特点。
桐柏地处豫鄂两省交界处,境内桐柏山巍然耸立,连绵起伏,千里淮河发源于此,这里是南北气候分界岭,也是南北文化的交汇处。
早在四五千年前,桐柏人的祖先便在这片热土上繁衍生息,创造着淮河文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淮源文化。
桐柏淮源文化中,民间文化元素十分丰富,舞狮、旱船、高跷、山歌、民歌、皮影戏、渔鼓道情等,既体现了中原文化的共性,又有鲜明的淮源山区特点。桐柏山歌,就是其中一块瑰宝。
  桐柏县北与信阳、驻马店接壤,南与湖北随州毗邻,东北部和中部多低山、丘陵,西南和南部多崇山峻岭,仅西北部地势较平坦,是“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山区县。桐柏山歌,是山区人“曼声而唱的一种抒情小曲”。 
  农耕社会里,每至阳春三月,在桐柏,男人们三五成群下了地,只要有人招呼:“伙计们,来呀!”便马上有人拉开嗓门:“咿呀咳,叫我唱来我就唱,唱个刘秀去访将,一访大将叫邓禹,二访陈明马子章,吴汉杀妻保汉王。”歌声一落,马上有人接唱:“唱了一个哟嗬又一个,牛郎织女哟嗬隔道河,牛郎站在河东地,织女隔在河西坡,可恨王母划银河。”
  桐柏盛产稻谷,一到栽秧时节,男人车水,女人栽秧。男人在河岸上扯起白布篷,架起龙骨水车,一边蹬木轮一边唱:“小小水车四顶头,架在淮河水里头,不怕老天不下雨,不怕烈日照当头,车得淮河水倒流。”
  心灵手巧的女人,一边栽秧一边唱“栽秧歌”:“城里大姐下乡来,不知黄秧咋法栽,栽秧好比纳鞋底,一趟去哟一趟来,看你勤快不勤快。”
  集体的田间劳作,虽辛苦但不乏生活的欢乐。这时候,也是青年男女互吐衷情的好时机。
  小伙子深情唱着“这山望到那山高,望见阿妹捡柴烧,没得柴来我给捡,没得水来我给挑,莫把阿妹晒黑了。”阿妹听着,心里甜甜的。
  也有调皮的小伙子,唱“不恭”之曲“留在家里眼气人”:“下得田来田水深,逮个鲤鱼有半斤,恁大鲤鱼不板籽(繁籽),恁大的姑娘不嫁人,留在家里眼气人。”
  “这下子,把女人们惹翻了,她们会捡起秧把儿,劈头盖脑向调皮鬼砸去。田里一片欢声笑语,秧栽得更快,水车轮子也转得更欢了。在这歌声笑语里,人们为灰黄色大地换上了新装,换来了千顷碧绿、万亩稻香。这歌声,是劳动人民幸福生活的象征,也是他们欢悦心情的流泻。”桐柏作者吴富合写道。
  这幅有声有色的劳作图,数千年来,在桐柏反复出现。
  “卖菜哥”与“80后”都是山歌传承人
  “桐柏山歌兴起确切时间无考,但从歌词可判断,自远古在桐柏山形成人群聚落后,就产生了歌颂英雄、纪念古人和反映当时劳动情景的民间歌谣。这也是桐柏山歌产生的渊薮。”桐柏县文广新局局长郭军道。
  桐柏山歌历代绵延不绝,有极强的生命力。上世纪五十年代,农民翻身做了主人,获得了土地,劳动积极性空前高涨,民间艺术也得到了空前繁荣。上世纪八十年代后,伴随城市文明对传统农耕社会的冲击,社会生活方式迅疾变化,过去田间地头随时能听到的桐柏山歌、逐渐销声匿迹了。2007年,桐柏山歌成为南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成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桐柏山歌传承人有三位,成延强、程立显和罗静,(他们)性格经历各不相同。成延强,是农民出身的‘山歌王’。程立显,桐柏县文化馆原馆长,在山歌资料收集整理及歌手培养上功不可没。罗静是‘80后’,受过较系统专业教育。”桐柏县文化馆副馆长李修对道。
  成延强,1950年6月生,桐柏县月河镇林庙村人。
  1966年,成延强小学毕业,跟姥爷学了一些老山歌。后来村里建文化室,组织山歌队,与相邻生产队的山歌队“PK”,在这个过程中,成延强学会了更多的山歌。
  上世纪七十年代,成延强创作了一首山歌:“太阳一出满天霞,兄妹二人把话拉,白天田间同劳动,晚上夜校学文化,看看谁戴光荣花。”时代印迹很重。
  成延强在民间出名后,开始参与一些演出与比赛。1976年他参加南阳市山歌比赛,荣获一等奖;2006年在团中央和共青团河南省委组织的“保护母亲河”公益活动中,他一曲“留在家里眼气人”轰动全场;2009年在“南阳张仲景医药科技文化节”广场文化活动展演中获演出奖。
  生活中,成延强还有一个身份——“卖菜哥”。
  他在南阳市白河边摆摊“盘青菜”,每天早晨六点起床,卖到上午十点,一天能挣150块钱左右。 
  目前,南阳师院音乐系正与成延强协商,希望他带出两个能唱桐柏山歌的大学生。
  罗静现为初中音乐教师,桐柏淮源镇人,那儿和湖北就隔一条河。
  罗静说:“我从小听爷爷唱山歌,听会了。十六岁我考上师范,学的是幼师,但天生声线比较好,对声乐有兴趣,自学声乐后,对桐柏山歌的理解更深了。”
  2004年,她参加“南阳市第四届青年歌手大赛”,演唱的桐柏山歌获“民族类金奖”和“通俗类银奖”。
  2004年5月,罗静参加了央视四套“民歌中国”的录制,演唱一首桐柏山歌“一下田来水又深”,两首小调“小小幺姑娘”和“十绣”(桐柏山歌和桐柏小调统称桐柏民歌)。“这是桐柏民歌第一次走上国家级舞台。”罗静道。
  有幸走上国家级舞台的罗静,对桐柏山歌开始有了责任感,她说:“我一定要把桐柏山歌更好地传承下去。我现在教学生时就注意发现苗子,着重培养。”
  程立显也是从小听山歌长大的,他说:“我的爷爷和父亲都是桐柏山歌的打头唱家,后来我当兵在部队宣传队干了十年表演,1980年复员,到县文化馆担任音乐舞蹈专干,开始有意识做桐柏山歌的收集整理工作。”
  程立显分析:“桐柏山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走向鼎盛,是因为政府有强大的组织功能,乡里有文化站,村里有文化室,晚上组织起来,唱唱山歌讲讲故事,培养了一批年轻人。成延强就是那时出现的。”
  程立显感叹,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现在,山歌手消失得太快:“上世纪80年代,无论到哪村,40岁以上的都会唱,30年过去,这一批人都七八十岁了,有的不能唱了,有的想唱,子女说,恁大年纪了,唱啥唱?”
  程立显一直为桐柏山歌自豪:“我每年都注意看央视青歌赛的原生态唱法,看看有没有和桐柏山歌重复的(唱法),还真没找到重样的,它的独特性可见一斑。”
  南阳师范学院音乐系邵小萌教授分析:“桐柏山歌,多为领、和相间的古老演唱方式,多为男性演唱。桐柏山歌的演唱,用真假声混合的发声方法,一个句读用一口气唱完,句读是换气的地方。高音区得憋着气唱。桐柏山歌还使用了几种特殊的发声方法,如颤音、嗽音、滑音等,形成了独特的演唱风格。”
  邵小萌道:“桐柏山歌从旋律上接近南方山歌风格,在发声上接近北方风格,既有北方山歌的粗犷豪放,也有南方山歌的秀丽委婉,具有南北风格交融的特点,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展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流传至今的桐柏山歌,据不完全统计,有数百首。
 
  桐柏山歌艺术表现自然流畅,内容丰富多彩,既有反映生活生产知识、劳动场面的,也有反映民间疾苦、男女相爱的;还有部分山歌,把历史知识、历史人物、神话传说融入其中,这是它的一大显著特色。
  桐柏山歌多是七言五句,十分独特。而无论江南小调,还是壮族民歌、草原情歌,就其体裁格式而言,大多为七言四句,比如壮族民歌“山歌好比春江水”:“唱山歌,这边唱来那边和,山歌好比春江水,不怕滩险弯又多。”就是七言四句。
  桐柏山歌的七言五句,大多采用比兴手法,即第一句说明是唱什么的,二三四句是比兴,最后一句画龙点睛,点明主题。以“但愿鲤鱼不返潭”为例:
  “姑娘打起青阳伞,好比鲤鱼跳上滩,鲤鱼上滩用网打,撒网容易收网难,但愿鲤鱼不返潭。”
  第一句为起联,点明是首情歌,第二句比喻,三四句比兴展开,最后一句点明主题,很有艺术技巧。“潭”字谐音“谈”,即谈恋爱不要反悔之意,写得含蓄幽默,这是其他地方民歌中少有的。
  “桐柏山歌从内容上大致可分为:述古歌、情歌、时政歌、农事歌、劝诫歌、仪式歌等。”桐柏县文广新局局长郭军道。
  农事歌,又叫时令歌,老百姓根据长期的生产生活经验积累,根据不同时令安排生产,提示生产中注意事项,或描绘生产劳动场面,传达劳动中的乐趣,它既是农业生产知识、经验的传播与交流,也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
  比如“种麦歌”:“过罢寒露到霜降,莫误种麦好时光,上足粪肥选好种,打碎坷垃压住墒,明年粮食堆满仓。”
  还有“车水歌”:“六月里来是三伏,水车架在河里头,不怕老天不下雨,车得淮河水倒流,拿不住黄鳝拿泥鳅。”
  仪式歌,主要包括礼俗仪式、祭奠仪式上演唱的歌曲,歌词讲韵律,抑扬顿挫,音韵和谐,内容多是吉利恭维话,格式固定,广为流传。
  如“结婚歌”:“鞭炮一响喜洋洋,红喜对子贴满堂。好像玉龙配凤凰,过年得个状元郎。”
  “撒床歌”:“吃罢饭啊坐客堂,东家请我来撒床,行步来到天井院,金银鹅鸭两池塘,行步来到你中堂,往上一望明灯蜡烛亮光光。”
  桐柏山歌中还有不少劝人向善的劝诫歌,有妻劝夫的、有父教子的、有朋友相劝的,大多采用比喻的戏谏方式,语重心长。
  比如“妹妹劝哥莫赌博”:“妹妹劝哥莫赌博,染上恶习不乐和,赢钱朋友要吃喝,输钱要把衣服剥,赢钱输钱都下作。”
  此外,桐柏山歌中还有根据生产生活场景,即兴编唱的山歌,用桐柏杂调、小调、曲子词等音乐形式演唱,听来妙趣横生。
  美妙情歌代代传唱
  桐柏山歌中,情歌所占比重较大,内容亲切诙谐,丰富多彩,歌词摇曳生姿,优美动人。
  其中有表达爱慕之情、求爱示爱的,还有打情骂俏的,生动表达了男女相爱情感世界的多彩多姿。
  “攀高结贵泪成河”:“找哥要找有情哥,别嫌家贫房子破,只要夫妻同心干,恩恩爱爱真快活,攀高结贵泪成河。”
  这首情歌,是对封建社会里,爱情不自由,婚姻不自主的一种反抗和控诉。
  “喝口凉水也暖心”:“吃菜要吃白菜心,嫁郎要嫁忠实人。忠实小伙样样好,不知嫖赌知勤劳,喝口凉水也暖心。”
  “好女不用人做媒”:“好田不用粪来堆,好墙不用粉与灰,好木不用油来漆,好鼓不用大捶擂,好女不用人做媒。”
  这两首山歌,都是站在女性角度上的“女性宣言”,前一首女子朴素的择偶观,表露无遗。
  以下几首情歌,缠绵深情,有或浓或淡的性暗示,是最“正点”的情歌。
  “雨水浇花花更红”:“一朵好花淡淡红,可惜生在刺蓬中,若是生在我家上,雨水浇花花更红,乖姐跟我中不中。”
  “草鞋就是妹心窝”:“草鞋烂了四条索,亏妹打来亏妹搓。连夜点灯连夜打,拿妹功劳走江河,草鞋就是妹心窝。”
  “姐郎歌”:“姐在河下洗衣裳,郎在山上放绵羊,郎在山上观着姐,姐在河下观着郎,棒槌砸在手指上。”
  “不下水咋能把鱼逮”:“郎在高山大石崖,妹在园中掐菜薹,要吃菜薹园中会,要想贪花进园来,不下水咋能把鱼逮。”
  情歌中,还有对唱情歌,如“剩食吃着没味了”:“郎在船上把牌摸,姐在船下叫吃茶,不吸你烟不吃你茶,小蜜蜂不采罢园花,剩食吃着没味了。”
  女方唱:“好言好语叫吃茶,恶心恶语伤奴家,久后你要开船走,桅杆闪断船落沙,漂尸露骨在河下!”
  男方唱:“十七十八走汉阳,被这婆娘骂一场,久后一日回家转,杀猪宰羊祭上苍,保我平安转返乡。”
  这首情歌,是因“姐”的身份特殊,“郎”才拒绝了她的求爱?还是个误解?“姐”因爱生恨,恶语相加,“郎”被骂得十分狼狈,却无可奈何。这首情歌,展示的是男女情感世界中,驳杂陆离的一面。
  桐柏山区曾大唱红色山歌
  时政歌,是桐柏山歌中很有特色的一种。
  桐柏是革命老区,流传的时政歌,有红军时期桐柏人跟党闹革命的颂歌,也有党号召人民武装抗日的歌,还有党号召群众夺取全国解放的歌。这些山歌,不单是民谣,它们是传承桐柏山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展示出桐柏山是英雄的山,桐柏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三十年河东转河西”:“天上星星朗朗稀,莫笑穷人穿破衣,黑夜也有长和短,河里莲花开不齐,三十年河东转河西。”
  这首山歌,鼓动性很强,是革命宣传“利器”。
  “燃麻秆”:“黑夜里走路燃麻秆,旱鸭子过河靠渡船,穷人要想不受穷,榨楼有人指点咱,红军和咱心连心。”
  “张铁匠”:“小小麻雀溜房檐,长工汉一天吃两餐,张铁匠给咱送窝窝,教我进山找伙伴,跟着游击队打江山。”
  榨楼,是中共鄂豫边省委旧址、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南方八省十四块红色革命根据地之一,地处信、桐、确、泌四地交界处的桐柏县境内。张铁匠,即中共豫鄂边省委书记张星江。这两首山歌,是土地革命时期的红歌杰作。
  “珍珠花”:“珍珠花花熬腊肉,红军哥哥尝一口,为救俺妈你负伤,我把你当亲哥留,养好伤妹也跟你走。”
  “黄花菜”:“黄花菜黄麦子熟,妹子找哥说苦楚,说什么俺要参军不方便,财主光逼俺当丫头,妹不当兵要断头。”
  珍珠花是桐柏一种山珍,春季开花含苞如珍珠一般。“珍珠花”和“黄花菜”,讲的都是女子从军。当年的桐柏县,为革命牺牲了众多的好儿女。
  “自从来了新五师”:“山里柴火崩崩干,沤成烂泥没人管,自从来了新五师,干柴一燃火冲天。通红通红桐柏山。”
  新五师,即李先念率领的新四军第五师。这首红色山歌,讲的是抗战时的事情。
  “砍了竹子又生笋”:“砍了竹子又生笋,砍了柳树留下根,还乡团杀了周长立,少不了笋绝不了根,革命自有后来人。”
  周长立,桐柏县榨楼村人,解放战争时期革命烈士。这首山歌,传唱的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光荣事迹。
  桐柏的时政歌,书写了一本别具特色的“桐柏英雄传”,通过老百姓的传唱,使得英雄事迹深入人心。
  历史歌也就是古人歌,在桐柏山歌中所占比重也比较大。通过传唱历史歌,不识字的老百姓,也能学到历史知识。这对百姓而言,是难得的学习渠道。当然,因种种原因,历史歌中的历史事件与人物,往往多有谬误,不可细究。
  桐柏山歌的歌词,有相当高的艺术成就。“它题材广泛,生活中一事一物都可入歌;它语言凝练,能提炼典型生活细节;它还运用大量衬词,使得山歌忽而低回婉转,忽而高亢辽远。”南阳师院音乐系邵小萌教授分析。                              (全文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文件下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