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县政府 > 桐政 > 2000-2015
桐柏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桐柏县山洪灾害防治预案的通知
来源:|0时间:2015-05-10浏览量:
分享: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有关部门:

    现将《桐柏县山洪灾害防治预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桐柏县山洪灾害防治预案

                                                        二OO四年六月二日

桐柏县山洪灾害防治预案

    一、桐柏县基本情况

    桐柏县位于豫南桐柏山腹地,地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是千里淮河的发源地。总面积1941平方公里,总人口42万人。我县是南北气候过渡带,自然降水丰富,多年平均降水量1168毫米,降水量大于1000毫米的年份占78%,降雨日数平均114天,且在年内分布不均,6—9月降水量占年总降水量的72%以上。境内山多地少,相对海拔1010米,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特点,河流交错,涧溪密布,有大小河流58条,诸多河流源于高山,径流量随着季节变化而变化,汛期丰水季节不同程度暴发山洪。

    二、山洪的破坏主要表现在

    一是具有巨大的冲击力,能破坏坝库、河堤、交通线和其它建筑物。二是能携带大量物质,并在沟口和开旷地段堆积,致使河床抬高,形成“地上河”和沙压田。三是山丘的山洪一泻而空,增加干旱威胁,洪水拥入下游平原,又经常形成洪水灾害。

    其成因主要是:(1)汛期历时短、高强度、局部性暴雨所产生的地面径流是形成山洪的主要因素,这种暴雨范围小,成因快,难以预测预防。(2)地形、地貌是形成山洪的主要条件。暴雨落地后,由于地面坡度大,植被稀少,坡面截流能力差等原因,使得降雨强度远远大于土壤入渗速度,雨水来不及入渗,迅速形成大量径流,加之河道源短沟陡,汇水区域大,调蓄能力小,汇流很快形成山洪,洪水过程与暴雨过程相似,陡涨陡落,峰高量大,历时短暂。(3)水保措施差,人为破坏山体天然覆盖植被也是形成山洪的主要因素之一。一些单位和个人对水土流失危害性认识不足,在开发建设过程中任意破坏地貌植被,使得岩石裸露,植被减少,造成严重的人为水土流失,这种情况在我县山区犹为严重。(4)河道设障,缩窄河床,降低行洪能力,洪水不能宣泄也是山洪的一个成因。

    为此,根据我县实际情况,在认真落实《桐柏县2004年度防汛工作方案》(桐政[2004]22号)文的基础上,对山洪灾害防治特制定以下预案:

    1、加强水土保持和小流域治理。针对水土流失的规律和洪水形态,山区乡(镇)要分别采取修建谷坊、河坝、分水渠、恢复植被、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有效地起到减少坡面坡度,分散坡面径流,减缓径流流速,增大入渗率,延长汇流时间,拦蓄泥沙,从而达到削减山洪的目的。

    2、山前分洪引洪措施。山区乡(镇)按照自查结果修建分洪引洪工程,这些措施能力散水势减轻下游洪水压力,同时可化害为利,引洪淤地。

    3、全县十四个乡(镇)(除平氏镇、埠江镇平原地区)在暴雨、山洪多发区建立县、乡(镇)、村三级防汛指挥机构,完善洪水预测预报系统,利用现代化手段提供及时、准确的洪水预报,为防洪抢险争取时间。

    4、增加投入,提高标准,搞好防洪工程建设。山洪的特点是突发性强,流速高,破坏力大,历时短,一旦发现洪水险情,很难来得及组织抢险,必须预防在先,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防洪。

    5、加强河道管理,建立健全河道管理机构,强化管理执法队伍,严禁地河道内设障,倾倒废弃物,一经发现从重处理,确保河道畅通。

    6、加强堤防建设,减轻山洪对下游河道及两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危害。

    7、山区乡镇和重点防守部位,要按照桐防汛字(2004)04号足额备足防汛料物,重点工程和易发生山洪地段所辖乡(镇)要落实挖掘机、推土机等工程机械3—5台。山区乡(镇)成立不少于100人的应急抢险队伍,确保山洪暴发时,抢险队伍能够拉得出,抢得上,守得住,力争把山洪灾害降到最低限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文件下载:
相关阅读: